正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与“天公”(玉皇大帝)相关的日子,民间对其是否适合回娘家存在两种不同说法,核心差异在于对“天公祭祀”的重视程度。
1. 传统禁忌:不宜回娘家
部分地区的传统习俗认为,正月初九是“天日”(玉皇大帝生日),需举行隆重祭拜仪式(如三跪九叩、供奉三牲、寿桃等),以祈求天公保佑新年风调雨顺、家人平安。此时回娘家可能因分心或不符合“祭天”的庄重氛围,被视为对天公的不敬,甚至担心给娘家带来“不顺”的寓意。例如,民间有“七不走,八不挪,初九走了死婆婆”的说法,认为初九回娘家可能导致婆婆身体不适,因此建议推迟至初十再回。
2. 允许回娘家的情况:结合“做三事”传统
也有部分地区认为,正月初九并非绝对禁止回娘家,反而可以将“回娘家”与“拜天公”“喝酒唱歌”“祈福”等传统活动结合。例如,初九当天家人团聚祭拜天公后,女婿可携妻儿回娘家,带上酒菜、寿桃等礼物,既完成祭天仪式,又实现家庭团聚。这种做法强调“孝顺”与“团圆”的统一,认为回娘家能为新年增添喜庆。
补充:部分地区“拗九节”的关联
需注意的是,福州及周边地区有“拗九节”(正月廿九)回娘家的习俗,与正月初九无关。拗九节是为纪念“目连救母”,已出嫁女儿需送“拗九粥”(糯米加花生、红枣等煮成的甜粥)回娘家,孝敬父母,寓意“驱邪避灾、祈求平安”。这与正月初九的“天公祭祀”传统不同,需加以区分。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