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网传“2025年将进入小冰河期”的说法,是对气候现象的误读与炒作,不符合主流科学共识。全球变暖仍是当前气候系统的核心趋势,短期极端寒冷事件无法改变这一事实。
一、“小冰河期”说法的来源与谬误
所谓“2025年小冰河期”的论调,多源自对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(AMOC) 崩溃的过度解读。部分研究推测,AMOC可能因全球变暖导致海水温度、盐度变化而减弱,进而影响全球热量分配,但此类预测存在极大不确定性——最新研究显示,AMOC最快可能在2050年之后才会出现显著变化,而非2025年。英国《每日邮报》等媒体曾将个别地区的寒潮夸大为“小冰河期”,但这些内容并非来自权威专家,且被世界气象组织等机构驳斥为“耸人听闻的炒作”。
二、短期极端寒冷与全球变暖的关系
近年欧洲、亚洲部分地区出现的严寒天气,是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极端天气事件,而非小冰河期的开端。世界气象组织数据显示,过去十年(20152024)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升高1.2℃,北极冰盖持续退缩、海洋热浪等现象频发,均印证了全球变暖的趋势。气象学家指出,全球变暖会导致大气环流紊乱,使得暖空气与冷空气碰撞更剧烈,反而可能引发更频繁的极端寒冷、暴雨等灾害。例如,2025年3月济南的15厘米暴雪,正是暖湿气流与冷空气交汇的结果,并非小冰河期的标志。
三、权威机构的明确回应
针对“2025年小冰河期”的说法,世界气象组织、中国科学院等权威机构均明确否认。世界气象组织强调,“当前的寒冷天气是短暂的地区性事件,而全球变暖是长期的全球性趋势,两者无关联”;中国科学院学者则用“一杯热水偶尔结冰,但整体温度仍在上升”的比喻,形象解释了局部寒潮与全球变暖的关系。
综上,“2025年进入小冰河期”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,是对气候现象的片面解读。公众需理性看待短期极端天气,关注长期气候趋势,避免被不实信息误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