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露节气的特征有哪些

admin

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之一个带“寒”字的节气,相较于白露,气温进一步降低,露水不仅增多,而且更凉,接近凝结成霜的状态。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“凉爽向寒冷过渡”的阶段,“寒露寒露,遍地冷露”的谚语生动反映了这一特征。

南北气候差异大

北方: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,东北、西北部分地区甚至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。东北中北部、青海高原等地的平均气温已降至8℃以下,西北高原多数地区低于10℃,昼夜温差可达10℃以上,部分地区出现初霜。

寒露节气的特征有哪些

南方:华南地区仍残留秋意,但气温持续下降,日平均气温多不足20℃,长江沿岸地区更高气温难以突破30℃,更低气温可降至10℃以下;江南地区秋意渐浓,蝉噤荷残,荷花已谢,蝉鸣稀疏。

降水明显减少,秋燥加剧

寒露时节,我国大陆上绝大部分地区雷暴天气消失,雨季基本结束。华北地区10月降水量约为9月的1/2甚至更少,西北地区仅几毫米到20多毫米,干旱少雨成为冬小麦适时播种的主要限制因素;华南地区雨量也日趋减少,西部多在20毫米上下,东部一般为3040毫米,但秋绵雨(连阴雨)频发,湿度大、云量多、日照少,严重影响“三秋”(秋收、秋种、秋管)生产进度。

物候特征鲜明

古人将寒露分为三候:

一候鸿雁来宾:鸿雁排成“一”字形或“人”字形队列,大举南迁,此时为最后一批迁徙的鸿雁,故称“宾”;

二候雀入大水为蛤:深秋天寒,雀鸟不见踪影,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大量蛤蜊(贝壳条纹与颜色与雀鸟相似),误以为是雀鸟所变;

三候菊有黄华:菊花普遍开放,成为寒露时节更具代表性的花卉,民间有“菊月”之称。

传统习俗丰富

登高望远:寒露前后恰逢重阳节(农历九月初九),北方地区如华山、秦岭、太平森林公园等成为登高热门地点,寓意“步步高升”“高寿”;

赏菊品蟹:菊花盛开,民间有赏菊、饮菊花酒的习俗;江南地区此时菊黄蟹肥,吃螃蟹成为应季美食;

吃芝麻:民间有“寒露吃芝麻”的习俗,芝麻具有润肠燥、排毒的功能,适合秋燥时节食用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