楹联的标准读音为yíng lián(注音:ㄧㄥˊ ㄌㄧㄢˊ)。其中,“楹”指堂屋前部的柱子,“联”即对偶的联语,二者结合表示“挂或贴于楹柱上的对联”。
楹联的含义
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对偶文学,又称“对联”“对子”,其核心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:
1. 形式规范:由上下两联组成,字数相等(无定规但需对等),内容相互呼应;要求对仗工整(词性、结构对应,如“青山”对“绿水”、“不墨”对“无弦”)、平仄协调(上下联平仄相对,符合汉语声调的起伏变化,如“海纳百川(仄仄平平仄),有容乃大(平平仄仄平)”)。
2. 起源与发展:相传始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题写的“新年纳余庆,嘉节号长春”,宋代推广用于楹柱,后逐渐成为民间春节贴“春联”、装饰建筑、交际庆吊的常用文体,至今已有千年历史。
3. 内容与功能:内容涵盖自然景观、人生哲理、家国情怀、廉政劝勉等多个领域。例如,郑板桥的“室雅何须大,花香不在多”传递淡泊心境;林则徐的“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;壁立千仞,无欲则刚”彰显为官之德;诸葛亮的“能攻心,则反侧自消,自古知兵非好战”蕴含军事智慧。楹联不仅是文字游戏,更是情感表达、道德教化、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。
楹联的常见应用场景
楹联的应用场景广泛,主要包括:
节日庆典:春节时张贴于门楣的“春联”(如“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”);
建筑装饰:宫殿、庙宇、园林中的楹柱联(如昆明大观楼的“五百里滇池,奔来眼底;数千年往事,注到心头”);
人生礼仪:婚礼上的“百年好合,永结同心”、寿宴上的“福如东海,寿比南山”;
廉政劝勉:官署中的“吃百姓之饭,穿百姓之衣,莫道百姓可欺,自己也是百姓;得一官不荣,失一官不辱,勿说一官无用,地方全靠一官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