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节订婚好不好 传统订婚流程包括什么

admin

从传统习俗角度看,清明节是祭祖扫墓、寄托哀思的重要节日,其氛围以肃穆、追思为主,与订婚这类喜庆、祈福的人生大事基调冲突,民间普遍认为此时办喜事“不合时宜”。传统风水命理中提到清明节“阴气较重”,不利于新人运势;老辈人也觉得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”的情境,会让婚姻大事显得不够庄重,甚至影响夫妻缘分。传统上不建议在清明节当天或前后几天订婚。

但从现代生活角度看,清明节前后也有其便利之处:春暖花开,气候宜人,适合户外拍摄婚纱照或举行小型温馨仪式;作为法定假日,亲友容易聚齐,便于举办订婚宴或家庭聚会;此时开始筹备婚礼,还能赶上国庆、中秋等传统婚期,且婚庆公司、酒店处于非旺季,费用相对较低。若家庭重视传统,可选择清明节前一周或后一周避开忌讳;若为年轻一代主导,也可根据个人喜好灵活安排,只要时间合适、感情稳定,清明节前后仍可成为不错的订婚时机。

传统订婚的一般流程

清明节订婚好不好 传统订婚流程包括什么

传统订婚流程多遵循“六礼”(纳采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请期、亲迎)中的前五礼,核心是通过一系列仪式确立婚约,具体步骤因地域、家庭略有差异,但大致如下:

1. 议婚(提亲):男女双方经媒人介绍或自由恋爱后,若对彼此基本条件(如性格、家庭、学历等)无异议,由媒人向双方父母传达意向。旧俗需先合“八字”(男女双方出生年月日时),确认互不克犯后,方可进入下一环节;新俗则更注重双方意愿,合八字多为参考。

2. 订婚日期选定:通过媒人或双方父母协商,选择一个吉日作为订婚日。选日时需避开传统忌讳(如清明节、中元节等),并结合新人八字喜用神,确保日期吉利。部分地区会请算命先生或长辈协助挑选。

3. 下聘(纳征):男方需向女方赠送聘礼,作为订婚的核心环节。聘礼分为“六件礼”(如金银首饰、布料、烟酒、茶叶、糖果等)或“十二件礼”(更讲究,增加电器、化妆品等),具体物品及数量需与女方家长沟通,兼顾面子与实用。聘礼需用红纸包装,象征喜庆;男方需准备红包,用于打点迎娶过程中的各项开销(如开门礼、媒婆礼、随行人员礼等)。

4. 迎娶(纳采):订婚当日,男方需在家先行家祭,将纳采所用的大饼或“盒仔饼”上香祭告列祖列宗,请示婚姻美满;随后,贡礼官(负责送礼的专人)带领男方及媒人前往女方家。到达女方家后,男方需给开门的舅爹、捧洗脸水的女方亲友等发放红包;女方家则会准备茶点、糕点招待来宾。

5. 交换信物与订婚宴:男方将聘礼交予女方家长,双方主婚人(通常为父母)交换婚书(部分地区保留此习俗,以书面形式确认婚约);随后,新人交换订婚戒指,象征彼此承诺。仪式结束后,男方设宴款待女方父母、亲友及媒人,宴席上双方亲友互相祝贺,新人需向长辈敬酒,表达感恩之情。

6. 回礼:女方家需备回礼,回馈男方的聘礼。回礼通常包括女方亲手缝制的衣物(如荷包、鞋垫)、食品(如糕点、糖果)或实用物品(如茶叶、烟酒),象征“礼尚往来”。部分地区会将部分聘礼(如首饰、现金)退回,以示女方家对男方的尊重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