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插艾草的传说故事

admin

1. 唐末黄巢起义与“义妇救城”传说

唐末僖宗年间,黄巢率领起义军征战南北。某年五月,大军兵临邓州城下,黄巢骑马路过城郊,见一年轻妇女背负包袱,一手拉扯着年长的男孩,另一只手紧抱着年幼的孩子,慌乱逃窜。黄巢心生疑惑,策马上前询问。妇女哭诉道:“大孩是我大哥的遗孤,父母皆死于战乱;小孩是我的亲生骨肉。若遇不测,我宁可舍弃亲生,也要为大侄保留家族血脉。”黄巢被这份超越亲情的义举深深震撼,当即拔下路边艾草、菖蒲交给妇女,嘱咐她:“将此草插于家门之上,我必命将士绕行,绝不伤害。”妇女返回城中,将此事告知邻里,众人纷纷效仿。次日端午,黄巢率军攻城,见家家户户门楣皆挂艾草菖蒲,遂信守承诺,下令撤军。从此,端午插艾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,成为“义”“善”与“庇护”的象征。

2. 明代“永乐扫北”与“爱子”传说(青岛地区)

端午插艾草的传说故事

明代初期,朱棣(后来的永乐帝)为巩固皇位,率军“扫北”(征讨北方残余势力)。当大军行至即墨境内时,见一村妇怀抱大孩、牵着小孩奔逃。朱棣疑其藏奸,喝令停下盘问。村妇答道:“大孩是前房所生,已无父母;小孩是我亲生。我宁愿自己的孩子遭遇不幸,也不能让侄儿无依无靠。”朱棣听罢,为其大义所动,随手折下路旁艾蒿递给她,说:“你将此草挂在门上,我的士兵见到便不会惊扰。”村妇将信将疑地回到村里,将此事告诉了乡亲。次日,永乐军攻打即墨,见家家户户门上皆插艾蒿,果然秋毫无犯。后来,村民为纪念此事,将艾蒿改名为“艾子”(谐音“爱子”),还将村名改为“留村”(今即墨城东3公里处),寓意“留存善念,留住子孙”。

3. 古代神仙与“避灾赠草”传说

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:古时候,神仙巡察人间,见百姓浪费粮食、作恶多端,决定降下灾祸。途中,神仙遇到一位妇人,她虽家境贫寒,却总是将食物让给邻居家的孤儿,自己和孩子却吃野菜充饥。神仙深受感动,便告诉她:“明日午时,你去河边采摘艾草,挂在门楣上,可避此灾。”妇人依言而行,并将此事告知左邻右舍。次日,神仙降下瘟疫,但凡门上挂有艾草的人家都安然无恙,未挂的人家则遭受疫病侵袭。此后,人们便在每年的端午(古人认为五月是“毒月”,五日是“恶日”)挂艾草,以祈求避灾祛邪、平安健康。

这些传说虽版本各异,但核心都围绕“义”“善”与“庇护”展开,体现了古人对美好品德的推崇,以及对健康、平安生活的向往。端午插艾的习俗,也因此从最初的“避灾仪式”,逐渐演变为承载文化内涵的传统符号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