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阳节的特点是什么?

admin

一、名称由来:“九”为阳数,两九相重的吉祥寓意

重阳节因农历九月初九日“日月并阳、两九相重”而得名,又称“重九节”“登高节”“菊花节”“茱萸节”“老人节”(1989年被定为法定老年节)。其中,“九”在《易经》中被定为阳数,两九叠加象征“长久”“长寿”,寄托了古人对生命绵延、岁月静好的期盼。

二、核心民俗:多元融合的生活仪式

重阳节的特点是什么?

1. 登高望远:作为重阳更具辨识度的习俗,源于古人对山岳的崇拜与“辞青”传统(与春季“踏青”对应)。古人认为重阳登高可“避灾祈福”“畅享清气”(秋季清气上扬、浊气下沉),如今演变为全民健身与亲近自然的活动,常见全家搀扶长辈登高,既锻炼身体又增进亲情。

2. 赏菊与饮菊花酒:重阳正值金秋,菊花被誉为“延年客”“延寿客”,象征长寿与坚韧。人们观赏菊花、举办菊展(如清代《十二月月令图·九月》中描绘的菊花场景),并饮用菊花酒(汉代《西京杂记》记载“九月九日饮菊华酒,令人长寿”),寓意祛灾延年、健康长寿。

3. 佩茱萸与簪菊花:茱萸被视为“驱邪草”,古人认为其气味辛辣,可“避恶气、御初寒”。习俗包括佩戴茱萸囊(唐代盛行)、插茱萸于头(多为妇女儿童),部分地区也有头戴菊花的传统(如清代北京将菊花枝叶贴于门窗“解除凶秽”)。

4. 吃重阳糕:又称“花糕”“菊糕”“五色糕”,因“糕”与“高”谐音,象征“步步高升”。传统重阳糕为多层结构(如九层宝塔),顶端插有小红旗或茱萸,部分地区用米粉、红枣、栗子等制成,甜软可口,是节日必备食品。

5. 祭祖感恩:重阳与除夕、清明、中元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,源于古代丰收祭祀传统(《吕氏春秋·季秋纪》记载“九月农收,祭天帝、祭祖”)。人们通过祭扫祖墓、奉献供品,表达对祖先的怀念与感恩,部分地区还有“大清明”(重九祭祖比清明更隆重)的说法。

三、文化内涵:从辟邪祈寿到敬老爱老的演变

早期重阳节以“辟邪消灾”为核心(如登高避祸、佩茱萸驱邪),随着历史发展,逐渐融入“祈寿延年”(饮菊花酒、吃重阳糕)与“感恩敬老”(祭祖、尊老)的内涵。1989年,我国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“老人节”,倡导“尊老、敬老、爱老、助老”的社会风气,使重阳节成为传承中华孝道的重要载体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