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吃粽子主要纪念的是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
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之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、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,曾任楚国左徒(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)、三闾大夫等职。他倡导“举贤授能、富国强兵”的改革主张,力主联齐抗秦,却因触犯贵族集团利益,先后两次被流放沅、湘流域。公元前278年,秦军攻破楚国都城郢都,屈原得知祖国灭亡的噩耗后,怀抱石头投汨罗江自尽,以生命践行了对祖国的忠诚。
吃粽子习俗的形成与民间对屈原的怀念直接相关
屈原投江后,楚国百姓万分悲痛,纷纷划船前往汨罗江打捞他的尸体,却始终未能寻得。为了不让江中的鱼虾啃食屈原的身体,百姓们将家中的米团、鸡蛋等食物投入江中,希望鱼虾吃饱后不再伤害屈原。后来,为了防止米团被蛟龙吞食,人们用楝树叶包裹米团,外缠彩丝,逐渐演变成如今的四角形粽子。这一习俗从魏晋时期开始广泛流传,成为端午节更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。
文人诗歌中的纪念印证了粽子与屈原的文化关联
历代文人墨客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屈原的怀念,也印证了吃粽子习俗的起源。唐代诗人文秀在《端午》中写道:“节分端午自谁言,万古传闻为屈原。堪笑楚江空渺渺,不能洗得直臣冤”,直接将端午节与屈原联系起来;宋代诗人欧阳修在《渔家傲》中描绘了“五色新丝缠角粽”的场景,展现了粽子在端午习俗中的重要地位;苏轼的《屈原塔》则通过“楚人悲屈原,千载意未歇”的诗句,表达了百姓对屈原的长久怀念。这些诗歌不仅丰富了端午文化的内涵,也让吃粽子的习俗与屈原的精神紧密相连。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