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,历经2500多年传承与发展,至宋代已趋成熟,明代在侗族部分地区盛行。在没有文字的漫长岁月里,侗族大歌以“口传心授”的方式成为侗族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,记录了民族起源、迁徙、生产生活、宗教信仰及社会变迁等内容,是侗族文化的“活态史诗”。正如侗族谚语所言“ *** 有字传书本,侗族无字传歌声”,大歌承载着侗族先民的智慧与记忆,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。
二、艺术审美价值:民间多声音乐的罕见瑰宝
侗族大歌以“多声部、无指挥、无伴奏”的独特形式著称,其“众低独高”的声部组合(低声部为众唱长音,高声部为即兴变唱)是中外民间音乐中罕见的复调音乐形态。旋律多模仿自然界的虫鸣鸟叫、高山流水(如《蝉歌》《三月歌》),曲调优美和谐,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。法国前文化部长米歇尔·居伊评价其为“清泉般闪光的音乐”,法国《解放日报》将其誉为“最有魅力的复调音乐”,充分体现了其在世界音乐史上的独特地位。
三、社会功能价值:民族精神的凝聚力与规范剂
侗族大歌是侗族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,具有多重社会功能。其一,文化传承功能:歌师通过教歌将侗族的历史、、习俗等知识传递给年轻一代,是“以歌替书”的教育方式,维系了民族文化的延续。其二,社会规范功能:大歌中的歌(如《嘎想》)以劝教戒世为主题,通过歌词传递尊老爱幼、团结互助等价值观,规范着侗族民众的行为。其三,社交凝聚功能:大歌演唱多在鼓楼、节日或集体作客(如“外嘿”习俗)中进行,促进了村寨之间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团结,增强了民族认同感。侗族村寨“夜不闭户、路不拾遗”的和谐景象,与大歌的文化浸润密切相关。
四、学术研究价值: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富矿
侗族大歌涵盖了音乐学、民族学、历史学、社会学、文学等多个学科领域,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。在音乐学方面,其复调音乐形态、演唱技艺(如循环呼吸、即兴变唱)为研究民间音乐提供了独特样本;在民族学方面,大歌反映了侗族的集体主义文化、自然崇拜观念及社会结构(如歌班按年龄、性别、房族组合);在历史学方面,大歌中的叙事歌(如《珠郎娘美》)记录了侗族的神话传说与历史事件,是研究侗族社会史的重要资料。
五、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价值:活态文化的当代赋能
随着文化旅游的发展,侗族大歌成为侗族地区文旅融合的重要资源。通过举办侗族大歌百村歌唱大赛、国际交流演出(如1986年巴黎金秋艺术节、2001年央视春晚)等活动,提升了侗族大歌的知名度,吸引了大量游客,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。通过“侗族大歌进校园”(如100所学校命名为县级传承基地)、数字化保护(如建立档案数据库、录制光碟)等措施,促进了大歌的活态传承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化动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