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皓是三国时期蜀汉(221263年)的宦官,一生历经刘禅在位的后半段(223263年),是蜀汉由盛转衰直至灭亡的关键推动者,被后世视为“亡国奸佞”的典型代表。
一、崛起背景:从“低级宦官”到“权力核心”
黄皓出身卑微,最初只是蜀汉宫中的小宦官,因善于察言观色、阿谀奉承,逐渐获得后主刘禅的宠信。早期,诸葛亮(蜀汉丞相)在世时,黄皓因“专权乱政”的苗头受到严格压制,仅任黄门丞(低级宦官职位);董允(侍中,负责宫廷事务)继诸葛亮之后辅政,继续约束黄皓,使其无法参与朝政。直到延熙九年(246年)董允去世,黄皓才迎来权力扩张的机会——他与新任侍中陈祗“互为表里”,开始插手朝政。
二、专权手段:阿谀、结党与排除异己
1. 阿谀刘禅,把控皇帝:刘禅生性懦弱、喜好享乐,黄皓利用这一点,通过“投其所好”(如进献珍玩、陪玩乐)赢得信任,逐渐架空刘禅的决策权。例如,刘禅的弟弟刘永因憎恶黄皓,被黄皓在刘禅耳边进谗言,导致刘永十余年无法朝见刘禅。
2. 结党营私,形成势力:黄皓善于拉拢朝中大臣,尤其是与陈祗(侍中)、董厥(尚书令)等官员勾结,形成“阉党”集团。他还通过贿赂手段收买小官吏,使其成为自己的耳目,监控朝中动态。
3. 排挤异己,打压忠良:黄皓的更大目标是清除对其权力构成威胁的人,尤其是北伐名将姜维。姜维多次上书提醒刘禅警惕黄皓的专权,黄皓则利用刘禅对姜维“穷兵黩武”的不满(姜维连年北伐,消耗国力),在刘禅面前诋毁姜维,导致刘禅逐渐疏远姜维。最终,姜维因恐惧黄皓的迫害,不得不请求到沓中(今甘肃舟曲)屯田避祸,远离成都政治中心。
三、罪行与危害:加速蜀汉灭亡的“催化剂”
黄皓的专权乱政直接导致蜀汉国力衰退、政治腐败,为蜀汉灭亡埋下致命隐患:
政治腐败:黄皓及其党羽大肆收受贿赂、卖官鬻爵,导致朝廷纲纪废弛,官员们不再以国家利益为重,而是争相依附黄皓以谋取私利。
军事削弱:黄皓排挤姜维,导致蜀汉失去重要的军事支柱。姜维被迫屯田沓中后,蜀汉北部防线空虚,无法有效抵御曹魏的进攻。
决策失误:景耀五年(262年),姜维察觉曹魏即将发动灭蜀之战(钟会在关中治兵),上书刘禅调兵遣将准备防御,但黄皓崇信鬼神巫术,找来师婆谎称“魏国疆土多年后将归刘禅”,欺骗刘禅“敌人不会到来”。刘禅信以为真,未采取任何防御措施,导致朝中大臣对敌情一无所知。
亡国加速:景耀六年(263年),曹魏发动灭蜀之战,邓艾率军偷渡阴平(今四川江油),直逼成都。黄皓仍试图隐瞒军情,直到邓艾兵临城下,刘禅才仓促投降。蜀汉灭亡后,邓艾因厌恶黄皓的奸诈,将其收押准备处决,黄皓通过贿赂邓艾身边的人得以免死,但不久后死于成都乱兵之中。
四、历史评价:千古唾弃的“奸佞之臣”
黄皓的行为遭到后世的一致批判:
陈寿(《三国志》作者)评价:“祗死后,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、奉车都尉,操弄威柄,终至覆国”(指黄皓专权导致蜀汉灭亡)。
诸葛瞻(诸葛亮之子,蜀汉大臣)临终前悔恨地说:“吾内不除黄皓,外不制姜维,进不守江油。吾有三罪,何面而反?”(指责自己未能清除黄皓,导致蜀汉灭亡)。
钟敬伯(明代学者)评价:“西蜀基业,百计而得之,百战而守之,卒为黄皓所蛊,使与汉火俱烬”(认为黄皓是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)。
黄皓的一生,是三国时期宦官专权的典型缩影,其祸国殃民的行为不仅加速了蜀汉的灭亡,也成为后世“奸佞误国”的典型案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