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寒节气的由来和含义

admin

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,也是冬季的第5个节气,于每年公历1月5日至7日交节(太阳到达黄经285°时)。其名称源于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的经典记载:“十二月节,月初寒尚小,故云,月半则大矣”。这里的“十二月”指农历十一月(冬月),“月初寒尚小”意为农历十一月初的寒冷程度尚未达到极点,故命名为“小寒”;待到月中(农历十一月中旬),寒冷则会进一步加剧,对应“大寒”节气。

小寒的命名还与节气起源地的物候规律相关。作为二十四节气的重要起源地,黄河流域在历史上小寒期间的寒冷程度曾超过大寒(因当时地表余热在小寒时已释放殆尽,而大寒时冷空气强度略有减弱),且小寒处于“二九”末尾、“三九”初期(隆冬“三九”多在小寒节气内),因此得名“小寒”。

小寒节气的含义

小寒节气的由来和含义

小寒的核心含义是“天气寒冷但尚未到极点”。它是冬季气温持续下降的重要节点,标志着季冬时节(农历十一月至正月)的正式开始。太阳直射点仍在南半球,北半球白天吸收的热量少于夜晚释放的热量,气温持续走低;加上冬至后冷空气频繁南下,小寒成为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之一,民间素有“小寒时处二三九,天寒地冻冷到抖”的谚语,生动描述了其寒冷程度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我国南北气候差异较大:北方地区因纬度高、地表“余热”释放快,小寒往往比大寒更冷(如东北、华北等地小寒期间更低气温可降至20℃以下);而南方地区(如华南、江南南部)因纬度低、地表热量储备较多,最冷时段通常出现在大寒节气(如1月下旬至2月上旬)。

小寒的“寒”不仅是气温的体现,更蕴含着自然界的阴阳转换:此时阳气虽仍处于潜藏状态,但已开始缓慢回升(如大雁北迁、喜鹊筑巢、雉鸟鸣叫等物候现象),暗示着寒冷中孕育着春天的生机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