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衣节作为中国传统祭祀节日,其起源可追溯至周朝。周代时,农历十月初一已是重要的“腊祭日”,天子会率百官举行迎冬礼,随后奖赏为国捐躯者及其家属,为他们“送寒衣”,以表达对先人的缅怀与关怀。这一官方礼仪逐渐流传至民间,形成了早期的“送寒衣”习俗。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中“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”的记载,虽提到九月开始添置御寒衣物,但当时“授衣”日期尚未固定,直至宋代才正式移至十月朔日(农历十月初一)。
宋朝:寒衣节习俗的成型
宋朝时期,随着“九月授衣”习俗的调整,十月朔日正式成为“送寒衣”的固定日期。据《东京梦华录》《岁时杂记》等文献记载,北宋汴京(今开封)的寒衣节热闹非凡:九月下旬市面上就开始售卖冥衣、靴鞋、席帽等物品,十月朔日当天,家家户户会将冥衣拿到坟前焚烧,称为“烧衣”;朝廷会举行“授衣”仪式,皇帝向文武官员赏赐棉衣,以示关怀。这一时期,“送寒衣”已从官方礼仪转变为全民参与的民间习俗,标志着寒衣节的基本成型。
传说与文化内涵的丰富
除历史演变外,民间传说也为寒衣节增添了情感色彩。其中,“孟姜女千里送寒衣”的故事流传最广:秦朝时期,孟姜女新婚丈夫被征徭役修长城,她历经艰辛送寒衣至长城,却得知丈夫已死,悲痛哭倒长城,最终安葬丈夫。这一传说将十月初一与“送寒衣”的习俗紧密结合,强化了节日“慎终追远”的文化内涵。朱元璋“授衣”传说(明初朱元璋在南京十月初一行“授衣”礼,将赤豆、糯米羹赐给群臣)也为寒衣节的起源增添了帝王层面的文化记忆。
寒衣节的起源时间可追溯至周朝,当时十月初一作为腊祭日,已有“送寒衣”的雏形;宋代是其习俗成型的关键时期,固定为农历十月初一,并形成了“烧衣”“授衣”等核心习俗;明清时期,习俗进一步普及,成为与清明节、中元节并称的“三大鬼节”之一。无论是官方礼仪还是民间传说,寒衣节的核心始终围绕“慎终追远”的孝文化,体现了中国人对祖先的敬仰与关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