扬州中秋拜月是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其寓意深深扎根于传统民俗与扬州地域文化,核心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精神寄托,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层面:
1. 传承古老祭祀传统,表达对自然的敬畏
扬州中秋拜月起源于周代“秋暮夕月”的宫廷习俗,后扩散至民间,是中国传统祭月礼仪的重要传承。古人通过拜月仪式,感恩月神带来的一年丰收,祈求自然神灵继续庇佑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,体现了扬州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心,以及对“天人合一”理念的坚守。
2. 祈愿家庭团圆,象征人伦和谐
拜月仪式中,分食月饼是最核心的环节。主拜会将象征“和谐团圆”的月饼切成与在场人数相等的份数,分发给每一位宾客,寓意“团圆不分家”。这种习俗强化了家庭凝聚力,表达了扬州人对“阖家幸福、团圆美满”的终极追求,即使在异乡的游子,也会通过拜月寄托对家人的思念。
3. 寄托生活愿景,祈福安康富足
供品的选择蕴含着丰富的寓意:子孙藕(枝节多芽的全枝藕)象征子孙延绵、人丁兴旺;芋头寓意“富裕美满”,希望家中生活富足;菱角给孩子吃,寓意“聪明伶俐”;石榴、柿子等水果则象征“多子多福”“事事如意”。这些供品不仅是时令鲜果,更是扬州人对生活富足、平安顺遂的具体期盼。
4. 弘扬地域文化,延续“月亮城”传统
扬州自古有“月亮城”的美誉,中秋拜月是其标志性民俗。通过恢复拜月仪式(如在瘦西湖、仁丰里等景区举办),扬州不仅传承了《真州竹枝词》中“晚间祀月,香肆买月公纸”的古老传统,更让年轻一代了解“月亮城”的文化内涵,增强地域文化认同感,使传统民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。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