淄博作为齐文化发祥地,春节习俗融合了传统礼仪与地域特色,从腊八到元宵,每一项活动都承载着对团圆、吉祥的期盼,以下是更具代表性的习俗:
一、忙年:从腊八到小年的仪式铺垫
腊八节(农历十二月初八)是春节的序曲,淄博人家家户户会煮腊八粥(用大米、豆类、坚果熬制),并腌制腊八蒜(将蒜瓣泡入醋中,至除夕食用),寓意“驱寒迎祥”。
小年(腊月二十三)是“祭灶日”,传说灶王爷要上天汇报一家人善恶,因此要供奉糖瓜(用麦芽糖制成,粘住灶王爷的嘴,让其“上天言好事”)。如今,糖瓜更多是孩子们的零食,但祭灶的仪式仍被保留,象征对新一年顺遂的期盼。
二、扫尘与备年货:除旧迎新的实际行动
扫尘(腊月二十四)是春节前的重要清洁活动,全家动手打扫房屋、拆洗被褥、擦拭家具,寓意“扫除晦气,迎接新年”。
备年货从腊月二十五开始,包括蒸年糕(寓意“年年高”)、做豆腐(寓意“兜福”)、炸炸货(如炸肉、炸藕盒,寓意“日子顺滑”)、灌香肠(晾晒后成为年夜饭必备,象征“富足”)。其中,博山酥锅是淄博特色年货,用白菜、猪蹄、鲅鱼、豆腐等慢炖七八小时,酸甜适中,是年夜饭的“压轴菜”。
三、除夕:团圆与守岁的温情时刻
除夕当天,全家围坐吃年夜饭,必有饺子(象征“团圆”),有的饺子包入、红枣(寓意“财运”“好运”)。饭后,一家人守岁(熬夜迎接新年),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(用红包装,寓意“压祟”)。
贴春联和福字是除夕的标志性活动,春联用红纸黑字书写吉祥话,福字常倒贴(寓意“福到”),大门、窗户、衣柜都要贴,营造浓浓的年味。
四、初一到初五:拜年与走亲访友的温馨
大年初一,晚辈要给长辈拜年(传统是跪磕头的,现在多为鞠躬或作揖),长辈给压岁钱。早餐吃饺子,饭后出门走亲访友,互道“过年好”。
初二是“回娘家”的日子,出嫁的女儿带着丈夫、孩子回娘家,岳丈家会准备丰盛的酒席,还有博山硬炸肉(鲁菜代表,酥香可口)、周村烧饼(薄脆香酥)等特色美食招待。
初五是“破五”,要“送穷”(打扫垃圾、扔破旧衣物),还要迎接五路财神,商家多在这天开业,放鞭炮祈求“生意兴隆”。
五、元宵节:春节的压轴大戏
元宵节(正月十五)是春节的“闭幕式”,主要有三项活动:
1. 赏花灯:淄博花灯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,以“声、光、动、奇、巧”著称,题材涵盖齐文化、民间故事,每年正月十四至十六在玉黛湖举办“淄博花灯艺术节”,吸引大量游客。经典灯组如“福猪贺岁”(吉尼斯世界纪录)、“裸眼3D光影灯”,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,营造“火树银花不夜天”的景象。
2. 吃元宵:家家户户吃元宵(或汤圆),象征“团圆美满”,有芝麻、花生、豆沙等口味。
3. 扮玩:民间艺术表演如芯子(演员站在高高的芯子上,身着戏曲服装,凌空表演)、高跷(踩着高跷跳舞)、跑旱船(模拟行船动作),还有秧歌、腰鼓等,热闹非凡,是淄博春节更具特色的活动之一。
这些习俗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,更是淄博人对“家”的情感寄托,每一项都蕴含着浓浓的年味与烟火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