霜降作为秋季最后一个节气,承载着“过渡”与“收获”的文化内涵,各地活动多围绕祈福、进补、赏景、纪念展开,以下是主要传统习俗:
1. 迎霜兔:品尝应季兔肉的食俗
民间素有“补冬不如补霜降”的说法,霜降时节的兔肉因经过霜打,肉质更为鲜嫩营养,被称为“迎霜兔”。北方如北京,旧时霜降前后有吃“迎霜麻辣兔”的习俗,宫廷及民间均将其作为时令佳肴;南方如广西玉林,霜降早餐常吃牛肉炒粉,午餐或晚餐则以牛肉炒萝卜、牛腩煲等补充能量,兼顾美味与驱寒需求。
2. 赏菊与菊花会:秋菊盛开的雅事
“霜打菊花开”,霜降是秋菊绽放的旺季,古人将其视为“候时之草”,象征生命力与坚韧。此时民间会举办菊花会,人们赏菊、饮酒、吟诗,以菊花为媒介表达对自然的崇敬。菊花会不仅是社交活动,也是传承文化的载体,至今南方多地仍有延续。
3. 登高远眺:亲近自然的养生之举
霜降过后,枫树、黄栌树等树木经秋霜浸染,呈现“霜叶红于二月花”的壮丽景观。登高远眺不仅能锻炼肺活量、舒缓心情,还能欣赏秋日美景,是古时霜降的重要习俗。古人认为登高可“接天地之气”,增强体质,适应秋冬交替的季节变化。
4. 打霜降:清代以前的军事祈福仪式
清代以前,霜降日有“打霜降”的收兵仪式。各地教场演武厅会举行隆重典礼:总兵、武官全副武装,列队前往旗纛庙(祭祀军旗的庙宇),行三跪九叩大礼,随后齐放空枪、试火炮,象征“收兵”以拔除不祥。民间认为,此举可保当年农作物免受霜害,农民还会以枪响声音的高低预测丰歉。
5. 吃柿子:时令鲜果的美好寓意
霜降前后是柿子的成熟期,此时的柿子皮薄、肉多、味甜,民间有“霜降吃灯柿,不会流鼻涕”“霜降摘柿子,立冬打软枣”的谚语。吃柿子不仅是为了御寒保暖、补筋骨,更有“好柿成霜”的吉祥寓意,象征事事如意。
6. 进补习俗:秋冬交替的饮食调理
霜降时节天气转冷,民间重视“贴秋膘”,以抵御寒冷。北方多选择煲羊肉、煲羊头,认为羊肉性温,能补气血、御风寒;南方如闽南地区,鸭子是进补首选,因鸭肉滋阴润燥,适合秋季食用。山东等地有“霜降拔萝卜”的习俗,萝卜此时口感清甜,具有清热生津的作用,是秋冬季节的理想蔬菜。
7. 壮族霜降节: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
壮族的霜降节是霜降期间的典型民俗,主要流行于广西天等、大新等地,持续三天(初降、正降、收降)。节日期间,人们敬牛(让牛休息,用新糯米做糍粑、粽子款待亲友)、祭神(抬娅嫫神像巡游)、赶歌圩(演壮戏、对山歌),同时融入了纪念民族女英雄抗击倭寇的内容,兼具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的意义。
这些活动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,也传递着顺应季节变化、追求健康生活的智慧,至今仍是霜降时节的重要文化符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