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龙江哈尔滨结婚风俗

admin

1. 相亲:子女未成年时,父母通过媒人安排说亲。双方满意后登门相亲,吃下对方煮的鸡蛋、线面,象征婚事初步达成,随后协商聘金、嫁妆等条件。

2. 断八字:媒婆传递双方生辰八字,请算命先生决断婚事吉凶,为后续流程提供传统依据。

3. 定聘:男方选吉日,备金戒指、首饰、部分聘金及糖果、等礼品送至女方家。女方收下礼物并分赠亲友、邻居,表示女儿已许配人家。

黑龙江哈尔滨结婚风俗

4. 择日:男方将婚期写在红纸帖上送女方家,双方开始裁制婚礼衣物。婚期分为“正日子”(新郎家选定)和“待客日”(新娘家选定,一般比正日子早34天)。

5. 送嫁:女儿出嫁时,亲友赠送衣料、生活用品表示祝贺;新娘则将夫家定亲时的“石榴”面包、白糕、红米团等分赠亲友,以表谢意。

6. 催嫁:婚期前两天,男方按商定礼品项目及数量全数送至女方家,礼盘多为8个,俗称“起轿脚”。

7. 迎亲:迎亲前夕,新郎新娘需“绱头”(新娘开脸、梳妆、缚高髻;新郎剪发、剃脸、戴礼帽,帽上扎红髻线、插红玫瑰)、沐浴斋戒。迎亲早上,男方用红轿或花轿、彩旗,请十音八乐队迎亲。

8. 拜堂:新娘轿至新郎家门首,除新郎外其他家庭成员回避,熄灭灶堂柴火(寓意“新娘入门无火气,亲人不犯轿头冲”)。新娘下轿后,由媒婆和两个小孩引至厅堂拜堂。

二、现代结婚习俗

1. 出发前准备:需备“四彩礼”(离娘肉2根肋条、鱼2条、大葱4棵、粉条4把,部分地区有变动);新房楼前楼后大井用红纸盖上;接亲人员佩戴嘉宾花,新郎新娘胸花暂不戴;接送亲人员(不含新郎新娘)及车队总数(录像车除外)均为双数(一般为8人、10人,6台、8台车)。

2. 接亲队伍细则:一般下午上门接新娘(部分地区考虑亲友返程方便选上午);出发时间带“半”(如1:30、2:30,寓意“找伴”);头车为摄像车(安排新郎好友放鞭炮迎接);准备门缝钱(小钱1元、2元等,大钱100元,数量根据新娘家亲戚调整);接亲车队到新娘家需放鞭炮(头车上的人提前下放)。

3. 到达新娘家后:新郎敲门喊“爸妈开门”,娘家人可稍作阻挠(不宜过久),期间塞门缝钱(先小后大),每隔一会放100200响短鞭炮(催门炮);进门后新郎向岳父岳母介绍接亲亲属(从长辈开始),双方握手、落座,由新娘父母及亲属招待;新郎向新娘单腿跪地献花求婚(新娘可稍作“为难”,但不宜过长);新郎新娘互戴胸花,新郎给岳父岳母戴胸花并合影;新郎向岳父岳母敬茶改口(敬茶金额一般为1001元,寓意“千里挑一”),父母回改口钱(多为1001元或更多),并对新人生活叮咛;新娘由舅舅、哥哥或弟弟等娘家亲属背上婚车(脚不碰地),娘家亲属先上婚车,男方亲属后上(不许空车);婚车离开新娘家需燃放鞭炮。

4. 新娘进婚房后:车到小区门口需放鞭炮(留守人员准备);新郎将新娘从车里抱至新房(部分地区允许新人手挽手走,传统为抱);新郎父母落座,新娘改口叫“爸妈”并三鞠躬,敬茶改口(金额同岳父岳母),父母回改口钱;新人给翁姑及亲友敬茶,受拜者回敬红土封(俗称“压拜”);婚后第三天,新娘备“换花盘”(装生活用品),由小舅子送至男方家,看望女方亲人。

三、特色婚礼

冰上集体婚礼:源于传统集体婚礼,1985年由哈尔滨团市委、市总工会等单位支持举办首届(3对新人),后成为哈尔滨冰雪节固定活动。参与者多为青年人,至今已举办多届(如1987年第三届有北京、武汉等地新人参与,1988年第四届登上央视春晚),成为哈尔滨时尚、浪漫的婚礼符号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