潮汕地区中秋节融合了祭祖、祈福、游乐等多种元素,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体系,核心习俗围绕“月”“芋”“塔”展开,承载着对团圆、平安的向往与历史记忆。
1. 拜月娘:妇女主导的祈福仪式
潮汕人称“拜月”为“拜月娘”,源于“男不祭月,女不祭灶”的传统,主要由妇女与儿童参与。拜月多在露天场所进行——城市居民选择阳台、天台,乡村百姓则聚集在村中大埕或自家门口。供品极具地方特色:必选芋头(寓意“剥鬼皮”,纪念抗元历史)、朥饼(潮式月饼,以意溪、贵屿、苏南朥饼最为知名,香甜脆软、肥而不腻)、新鲜果蔬(柚、柿、杨桃、菠萝、林檎等,象征丰收与圆满)。妇女们会将糯米饭、米饭条砌成塔山,用剪纸装饰柚子,或用带枝叶的油甘扎成孔雀等造型,增添仪式感。拜月时,少女祈求“貌似嫦娥”,待嫁女子期盼“好夫婿”,母亲们则为子女祈愿“聪明伶俐”,充分体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2. 吃朥饼与芋头:传统美食的文化密码
朥饼是潮汕中秋的“主角”,以猪油(朥)为重要原料,分绿豆沙、乌豆沙、芋泥、双烹等口味。其 *** 工艺精细:饼皮需经多次折叠烤制,层次分明、脆薄如纸;馅料选用当地优质食材,如绿豆沙需提前“退火”处理,口感细腻清甜。意溪朥饼、贵屿朥饼等老字号更是远近闻名,甚至得到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赞誉。
芋头则是中秋的“必吃食物”,取“芋”与“胡”谐音,象征“砍胡头”(反抗元兵统治)。中秋夜,家家户户用蒸熟的芋头拜月,祭拜后全家剥皮食用,称为“剥鬼皮”。潮汕人偏爱“笑芋”(芋头表面有裂痕,寓意“笑口常开”),认为其口感更粉糯香甜。
3. 烧瓦塔:纪念与祈福的集体活动
烧瓦塔是潮汕中秋更具特色的习俗之一,多由乡村儿童负责收集瓦片、砖头,在晒谷场砌成高约一丈、围约一人的空心塔,底部留塔门。待拜月仪式结束后,由长辈点燃塔内稻草、劈柴,此时孩子们会撒上食盐,发出“噼哩啪啦”的响声(模拟烧白蚁的声音,寓意驱除蚁害)。火焰冲天时,瓦塔通体透明,宛如金塔,场面壮观。这一习俗有两层含义:一是纪念元代潮州人民以烧烟火为信号起义杀元兵;二是通过“烧蚁塔”祈求来年减少虫害,保障农业丰收。
4. 游月娘与荡秋千:童趣与传统结合的游乐
游月娘是儿童的专属活动:用竹篾扎成脸盆大小的骨架,糊上毛边纸做成“月娘”,中秋夜点上蜡烛,由童男童女扛着在巷中 *** 。孩子们一边走一边唱“中秋夜,月娘娘,深深拜,团团圆”,将“月娘”视为下凡的仙女,充满童真乐趣。
荡秋千则是少男少女的“竞技场”:在草地或晒谷场搭起单双座或“十”字秋千,棚顶挂满彩带。少女们只能观看,小伙子们争相荡得更高、转得最快,围观者欢呼助威。荡得更高者被视为“英雄”,容易获得少女的青睐,甚至促成姻缘。
5. 降神活动:神秘的民俗体验
中秋夜被视为“诸神出游”的日子,部分乡村会举行降神仪式,如关戏童:12名少年捧香到水田拔一株水稻,带回晒谷场围唱“关呀关,关戏神”,反复吟唱后,会有少年像青蛙一样跳出,手舞足蹈地“演戏”,需喷水才能复原。请篮姑则是妇女们的游戏:用女人衣服披在竹篮上,放椰子壳当作“篮姑”,众人唱“篮饭姑,篮饭神”,若有神灵附体,竹篮会叩头回答问题,增添神秘氛围。
这些习俗不仅是潮汕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,更凝聚了他们对家庭团圆、生活富足的美好期盼,至今仍在潮汕大地生动延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