燎花花是陕西关中地区(如咸阳、兴平、乾县等地)农历正月最后一天(小月为二十九)的核心年俗,又称“燎惶惶”“燎煌煌”,是春节系列活动的重要收尾,承载着民众“送走晦气、迎来好运”的朴素愿望。其名称源于“燎”(用火烧燎)与“花花”(象征美好与新衣),也有说法与“天花”(民间认为烧花花可祛病)相关。
一、燎花花的核心流程
燎花花的仪式感极强,每一步都蕴含深意:
1. 前置准备:提前收集麦秸秆、谷草等干燥柴火(麦秸秆更佳,点燃后噼啪作响,寓意喜庆),部分家庭会将过年期间的旧对联、炮仗皮一同放入柴堆,象征“清理旧岁”。
2. 室内燎烧:天黑后,由家中长辈持小火把,从厨房开始,依次燎遍卧室、牲畜圈等每个角落,寓意“驱除家宅秽气”。部分地区还会燎烤剪刀、尺子、擀面杖等物件,象征“裁剪新衣、精打细算、生活长长久久”。
3. 室外跳火:大门口点燃大火堆后,全家老少(甚至婴儿由大人抱着)依次从火堆上跳跃,每人至少三次(一跳祛邪、二跳避疫、三跳迎财)。随后,邻居、路人可自由加入,火堆越旺、参与人数越多,主人越觉得“有面子”。
4. 打花许愿:火渐熄时,长辈用扫帚猛击灰烬,火星四溅,口中念叨“麦花”“菜籽花”等作物名称,寓意“五谷丰登”;部分地区会放鞭炮、扔食盐,增加热闹氛围。
二、燎花花的寓意与讲究
燎花花的每一处细节都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:
驱邪避灾:通过火烧祛除人身上的“晦气”(如疾病、霉运)、家宅中的“邪气”(如恶鬼、灾星),让“火光一照,前途光明”。
迎祥纳福:跳火象征“跳过坎坷”,迎接“人财两旺”“庄稼丰收”的新年;部分地区将燎花花视为“送穷”(送走穷鬼)与“迎富”(迎接财神)的结合,认为火烧得越旺,财运越旺。
社区联结:邻里共同参与跳火,增强了社区凝聚力,成为“普天同乐”的传统盛会。
三、燎花花的由来众说纷纭
关于燎花花的起源,民间有多种说法:
唐代送穷遗风:唐代正月晦日(最后一天)为“中和节”,人们通过“送穷鬼”(用竹草扎车船、酒饭祭送)迎接新年,燎花花被认为是这一习俗的演变,融合了“送穷”与“迎财”的双重愿望。
火崇拜与原始信仰:火在原始文化中象征“光明”“净化”,燎花花可能是原始火崇拜的遗留,通过火烧净化环境、驱除邪恶。
祛病传说:民间认为“花花”(如天花)是致病之源,燎花花(烧花花、烧柴)可通过高温祛除病毒,保护家人健康。
燎花花年俗虽历经千年,仍保留着浓郁的乡土气息,成为关中人心中“年味”的重要符号。它不仅是一场祈福仪式,更是民众对“团圆、安康、丰收”的永恒追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