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东中秋节风俗:广府、潮汕、客家及其他地区的多元传统
广东中秋节融合中原古风与岭南特色,不同地区衍生出独具魅力的节俗,涵盖饮食、仪式、游乐等多个维度,核心围绕“团圆”“祈福”展开。
一、广府地区:从“竖中秋”到“追月”的热闹传承
广府是广东中秋更具代表性的区域,其风俗既保留传统内核,又充满市井烟火气。
竖中秋(树中秋):清代中期兴起的标志性习俗,家家户户用竹条扎制各式灯笼(如鱼龙、鸟兽、花果等),灯上写“庆贺中秋”并绘图案,入夜后将灯笼系于竹竿,挂于屋檐、天台或树上。满城灯火与明月交辉,象征团圆与喜庆,如今仍是小区、家庭的保留活动。
迎月·赏月·追月:民国时形成的三天节期:八月十四“迎月”(准备柚子、菱角、田螺等食品,节前“送节”送月饼给亲友);八月十五“赏月”(全家团聚吃团圆饭,必吃“圆蹄”(发菜、冬菇焖猪蹄),摆供桌拜月光,吃完田螺后“对月啜螺”,寓意“越啜眼越明”;八月十六“追月”(再吃一顿,延续团圆氛围)。
耍禄仔:儿童传统游戏,明清时提柚灯,近代改用各式灯笼,沿街踏歌而行,唱“月光光,照地堂”等童谣,是孩子们期待的中秋乐趣。
吃广式月饼:广式月饼是广东中秋的“灵魂美食”,以糖浆皮为特色(松软香甜),馅料丰富(莲蓉、豆沙、榄仁、杂馅等),皮薄馅多,兼顾南北口味,不仅流行全国,还远销海外。
二、潮汕地区:拜月娘与瓦塔的仪式
潮汕中秋以“家庭仪式感”为核心,注重对传统习俗的传承。
拜月娘(拜月华):妇女主导的仪式,中秋夜在天井、门楼摆设供桌,放置朥饼(潮州特色,用猪油 *** ,皮薄馅滑,以“范合盛”号最为著名)、芋头、水果(柚子、香蕉、龙眼等)、云片糕等。拜月娘寓意祈求团圆、平安,潮汕话“芋”与“胡”谐音,吃芋头象征“砍下胡人头颅”,源自元代反抗元兵的历史传说。
烧瓦塔:农村传统活动,用瓦片、砖头砌成空心塔(高一丈余,围一人合抱),塔内填稻草、劈柴,中秋夜点火,撒食盐助燃,发出噼啪响声,火舌冲霄。烧瓦塔象征驱邪、祈求丰收,是潮汕乡村中秋的重要集体活动。
朥饼与芋头:朥饼是潮汕中秋的“标配”,以意溪镇“范合盛”号的绿豆沙朥饼最为有名(绿豆沙需埋地下“退火”隔年取用,皮薄脆、馅滑腻);芋头则是必备供品,吃芋头寓意“护头”“团圆”。
三、客家地区:敬月光与特色美食的团圆氛围
客家中秋强调“团圆”与“感恩”,习俗质朴而温馨。
敬月光(拜月华):中秋夜在庭院或阳台摆开八仙桌,放置月饼、花生、橘子、苹果、柚子等供品,面向月亮升起的方向焚香礼拜。拜完后全家赏月、吃美食,大人们聊天,孩子们唱“月光光,秀才郎”等歌谣,传承家族亲情。
特色美食:客家中秋必吃盐焗鸡(用粗盐焗制,肉质鲜嫩,是接待贵客的高级菜肴)、月光糕(用糯米粉加糖蒸制,印有“月”字,象征团圆)、白切糕(清淡爽口,适合搭配茶品),这些美食承载着客家人的迁徙记忆与团圆期盼。
四、粤西地区:糖鸡与舞人的童趣与传统
粤西(湛江、茂名等)中秋风俗充满童趣与地方特色。
糖鸡:阳江特有的传统赏月用品,用糖浆浇铸成公鸡形状(昂扬身姿、炫彩外观),象征“吉祥如意”,是孩子们中秋的“玩具”,承载着“老阳江”的童年记忆。
猪笼饼:湛江、茂名的应节食品,将小猪形状的月饼装进竹篾笼子,用红线挂在孩子胸前或脖子上,既是食物,也是玩物,寓意“肥猪拱门”“吉祥富贵”。
舞人龙:湛江东海岛、雷州等地的传统舞蹈,由青壮年用身体摆出龙的形态(手臂作龙爪、身体作龙身),动作粗犷威武,团队配合默契,象征“驱邪避灾”“人寿年丰”,是粤西中秋的“压轴戏”。
五、其他地区:多元融合的特色风俗
粤北韶关石塘古村:中秋唱“月姐歌”,源自唐代宫廷韵味,由妇女传唱,内容涉及月亮传说、生活琐事,2009年列入广东省第三批非遗,仪式包括“送月姐”(将“月姐”送到村外小溪边,对着水中月影祈福)。
粤西湛江:中秋舞人龙,由青壮年用身体组成“龙”的形态,动作粗犷威武,象征“驱邪避灾”“人寿年丰”,是湛江中秋的“非遗”项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