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老人谁照顾到最后谁倒霉”并非绝对,需客观看待照顾行为的得失
长期照顾临终老人的确可能带来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压力。例如,有子女为照顾瘫痪母亲八年,每天喂饭、擦屎擦尿、熬夜陪护,最终累出一身病(高血压、糖尿病),还因照顾分歧被兄弟姐妹埋怨,送走母亲后彻底断绝关系;也有64岁女儿照顾89岁母亲三年,因长期过劳导致心源性猝死,用生命诠释了照顾的代价。这些案例反映了照顾者的“牺牲”:牺牲个人时间、健康,甚至承受家庭矛盾,容易让人产生“倒霉”的感受。
但从另一个角度看,照顾行为也是爱与责任的传递。许多照顾者在过程中收获了亲情的深化——临终老人的感激(如母亲临终着子女的手说“谢谢你,你是我更大的骄傲”),或自我价值的实现(如照顾病榻上的亲人,让自己觉得“活着有意义”)。这些情感回报是无法用“倒霉”衡量的,反而可能成为照顾者面对失去的力量。
守着老人去世的人,需平衡“意义”与“自我保护”
守着老人去世的过程,对很多人来说是重要的告别仪式。从文化层面看,中国传统守灵习俗强调“事死如事生”,守灵能让逝者感受到亲人的陪伴,也能让生者通过仪式释放悲伤(如上香、跪拜等动作提供情绪宣泄渠道)。心理学研究也支持这一点:参与守灵的人较直接火化者,创伤后应激障碍(PTSD)发生率更低,因为仪式化的陪伴能帮助他们逐渐接受现实。
但守着的过程也可能带来心理压力。长时间守在灵堂或病床前,面对逝者的离去,照顾者可能产生孤独、恐惧或自责(如“我没照顾好他”)。尤其是独自守灵的人,安静与压抑的氛围可能加重心理负担。守灵时需注意自我调节:保持庄重肃穆的避免过度沉浸于悲伤;若有需要,可寻求亲友或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。
关键是要“照顾好自己”,避免过度牺牲
无论是照顾临终老人还是守灵,都要避免“自我牺牲”的极端。比如,照顾者应合理安排时间,不要24小时连轴转,给自己留出休息的空间;遇到困难时,可与兄弟姐妹或社区协商轮流照顾,不要独自硬扛。正如一位照顾者所说:“照顾老人的前提是要先照顾好自己,只有自己健康,才能有精力照顾他”。
守灵也是如此,不必刻意追求“全程守候”,可根据自身情况调整。比如,与亲友轮班守灵,或在灵堂设置简单的休息区,避免过度疲劳。重要的是,通过守灵表达对逝者的尊重,同时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