祭白虎:流行于广东一带,用纸绘制黄色黑斑纹、长獠牙的白虎,以肥猪血喂之(使其饱腹不伤人),再用猪油抹其嘴,寓意化解口舌是非、避开小人作祟。
打小人:广东、香港等地流行,用纸剪成小人,手持旧鞋拍打,口中念叨“打你个小人头”等话语,旨在驱赶霉运、保全家顺遂,更佳时间为傍晚七点,地点选阴暗处(如鹅颈桥下)。
蒙鼓皮:源于“雷神击天鼓”的传说,《周礼》记载“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”,人们在这一天制新鼓、蒙鼓皮,既表达对雷神的敬畏,也警示自己顺应天时、奋发有为。
吃梨:民间有“惊蛰吃梨,一年好精神”的谚语,一因“梨”谐音“离”,寓意与害虫、疾病分离;二因惊蛰时节气候干燥,梨性寒味甘,能润肺止咳、滋阴清热,增强身体免疫力。
驱虫害:古时人们认为惊蛰后虫蚁苏醒,会手持清香、艾草熏家中四角,或炒黄豆、麦子(谓之“炒虫”),甚至用石灰洒门槛外,以驱赶蛇虫鼠蚁、霉味,保庄稼丰收、家居安宁。
2. 养生要点要记牢
宜保暖(春捂):惊蛰虽气温回升,但“倒春寒”频发,需遵循“上薄下厚”原则(先减上衣,再减下衣),重点护好腿脚、腰腹、头颈等部位,避免受寒引发感冒、风湿或关节炎。
宜润肺:春季风大、气候干燥,易出现口干舌燥、外感咳嗽等症状,可多吃梨、枇杷、银耳、荸荠、莲藕等润肺食物,或煮冰糖炖雪梨、银耳淮山排骨汤等,缓解不适。
宜动养:惊蛰时节阳气上升,适量运动可激发体内阳气、促进气血运行,推荐慢跑、踏青、放风筝、晨练等轻缓运动(避免剧烈运动),既能增强体质,又能放松心情。
二、惊蛰的主要忌讳
1. 忌早脱衣:过早卸去御寒衣物,易受“倒春寒”侵袭,导致感冒、肢体疼痛等问题。需等待气温稳定在15℃以上,再逐渐减少衣物。
2. 忌熬夜:惊蛰为仲春之始,肝阳上升,熬夜会影响肝脏藏血与疏泄功能(凌晨13点为肝脏排毒时间),导致肝火偏盛、急躁易怒,甚至诱 *** 志疾病。建议晚11点前入睡,保证充足睡眠。
3. 忌进补过度:春季肝气旺,进补易导致上火伤肝(如人参、鹿茸等温补食物)。宜遵循“减酸增甘”原则,多吃清淡温和食物(如菠菜、韭菜、百合、山药),养护脾胃。
4. 忌剧烈运动:惊蛰刚过,身体肌肉、关节尚未完全舒展,剧烈运动(如快跑、重体力劳动)易消耗阳气、损伤筋骨。建议选择轻缓运动,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宜。
5. 忌食酸:酸味食物(如山楂、柠檬、醋)会收敛肝气,影响脾胃运化功能(春季脾胃较弱)。宜多吃甘味食物(如红枣、蜂蜜、南瓜),以补益脾气、滋养五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