祈福辟邪与传说:民间广为流传的东汉桓景登高避灾故事(见《续齐谐记》)赋予登高“辟邪消灾、祈愿平安”的寓意,至今仍深刻影响节俗理解。唐代文人如王维“遍插茱萸少一人”更强化了这一意象的传播。
山岳崇拜与阴阳观念:古人崇敬山岳,视其为通天近神之所;又以“九”为阳数之极,九九相重,有“阳极生变”之忧,登高被视为趋吉避凶、调和阴阳的方式。
辞青与秋游:与春日“踏青”相对,重阳为“辞青”,在秋高气爽之际登高望远,与自然作别、迎寒而居,兼具时令生活美学与礼俗意义。
强身康健与社交雅集:秋日清朗、登高望远,既可舒畅情志、活动筋骨,又常与赏菊、赋诗、宴饮相伴,形成文人雅集与民间游宴传统。
文献记载与历史脉络
先秦典籍《吕氏春秋·季秋纪》已有九月农事收成、祭祀与宴饮的记述,显示九月时令与节俗的关联。至西汉,《西京杂记》载“九月九日,佩茱萸,食蓬饵,饮菊花酒”,登高观景之风已见于长安近郊。三国时曹丕《九日与钟繇书》言“九为阳数,而日月并应”,提倡以宴饮高会庆贺。唐代登高活动尤盛,至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节日,登高遂成全国性礼俗。
登高与其他重阳节俗的联动
与“茱萸”“菊花”相连:茱萸被认为可驱虫去湿、辟邪护身;菊花象征长寿,菊花酒被视为“吉祥酒”。登高之时佩茱萸、饮菊酒,寓祈福祛病。
与“重阳糕”相应:“糕”与“高”谐音,登高不便或无山可登者,常以食糕寓“步步高升”。古俗还有“片糕搭额”、以彩旗饰糕,以及出嫁女在重阳归宁同食花糕等做法,寄托成事高就、合家安康之意。
与“老人节”相承:因“九九”与“久久”谐音,重阳寄托健康长寿之愿。1989年我国将重阳定为“老人节/敬老节”,2013年实施的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》明确每年重阳为“老年节”,登高与敬老活动常相并举。
常见形式与当代实践
形式不拘一格:古人有“登山、登塔、登楼、登阁、登台”等,今人亦常选择城市观景台、高山公园、名楼古塔等安全便利之所,重在秋游雅集、强身康健与亲友同乐。
时点与氛围:各地多在九月初九前后组织登山秋游、赏菊品糕、敬老活动,既承古意,亦添时代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