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东八角鼓:运河畔的多元曲艺遗珠
山东八角鼓是清代以来流行于山东的传统曲艺形式,以八角鼓(击节乐器)为核心,融合曲牌联缀、方言演唱与地方民俗,是运河文化与满汉文化交融的产物。其分布广泛,涵盖聊城、济宁、青州、胶州等地,各分支因地域文化差异形成独特风格,2006年以来先后入选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(如青州八角鼓、胶州八角鼓、聊城八角鼓)。
一、历史渊源:从京师到运河的传播与本土化
山东八角鼓的源头可追溯至满族传统说唱艺术。清代中叶,八角鼓沿京杭大运河传入山东,主要通过三条路径扩散:一是水路码头(如聊城、济宁),因明清时期商业繁荣,八角鼓随商贾、艺人传入并扎根;二是官僚返乡(如莱阳、胶州),京官告老还乡时带回八角鼓,仅在家族或小范围传播;三是八旗军营(如青州),驻防八旗士兵将八角鼓融入军旅生活,逐渐演变为民间艺术。
青州八角鼓于清乾隆年间由驻京八旗抽调的旗兵传入,最初为八旗民兵自娱自乐的形式,乾隆皇帝曾为其“龙票”认可,使其在青州北城广泛流传;胶州八角鼓则由雍正年间遭贬的胶州京官带回,最初在财主乡绅中传播,道光年间经落魄文人“匡四痴”传入民间,20世纪20年代进入全盛期,有500多个段子、40多个曲牌;聊城八角鼓则因大运河的便利,吸收北京八角鼓元素,改用方言演唱,成为运河文化的“活载体”。
二、艺术特色:多元融合的曲艺体系
1. 核心乐器:八角鼓的形制与技法
八角鼓是山东八角鼓的标志性乐器,鼓身呈八角形(象征满族八旗),鼓框用檀木、紫檀等硬木 *** ,单面蒙蟒皮或驴皮,边缘镶嵌骨片装饰;鼓身七面边框开有海棠花瓣形透孔,穿有小钹(象征八旗16佐),一面装有小铜环,系有双色穗子(表示谷生双穗、喜庆丰收)。演奏时,左手持鼓,右手用手指弹击、摇震或搓擦鼓面,技法包括“搓、拍、摇、簸、弹、挑”等,弹击与摇震结合的音响极具辨识度。
2. 音乐结构:曲牌联缀的灵活组合
山东八角鼓以曲牌联缀体为主要结构,常用曲牌有“鼓子头”“鼓子尾”(八角鼓特有,奠定音乐形象)、“阴阳句”“叠断桥”“罗江怨”“太平年”等。联缀方式分为三类:一是单曲结构(仅用“鼓子头”“鼓子尾”,适合短小抒情曲目,如《吉祥八句》);二是小套格式(如“鼓子头→阴阳句→罗江怨→鼓子尾”,适合数十句的小曲目,如《聊城八景》);三是长段书套路(曲牌重复使用,允许变体,适合长篇故事,如《秦琼救驾》)。聊城八角鼓更有“九腔十八调、七十二哼哼”之说,唱腔多变,融合了地方语音与民间小调。
3. 方言与本土化:从京音到地方语音的转变
山东八角鼓传入初期用北京语音演唱,后逐渐改为方言(如聊城话、胶州话、青州话),但仍保留京音痕迹(如青州八旗营后裔仍用京口)。这种转变使其更贴近当地民众,成为“接地气”的民间艺术。
4. 演出形式:从“清桌戏”到多元演绎
传统演出以坐唱为主,多为一弹一唱(三弦伴奏),或数人联唱,演员半围八仙桌而坐,演唱间隙喝茶、抽烟、评论,称为“清桌戏”或“鼓子”(胶州八角鼓);后来逐渐发展为拆唱(简单装扮、分包赶角,如《母女顶嘴》)、群唱(多人表演),甚至融入竹板、单钹、坠琴等乐器,增强了舞台表现力。
三、代表曲目:雅俗共赏的内容体系
山东八角鼓的曲目分为两类:
1. 抒情短段:文雅与警世并存
以抒情为主,多为文人创作,词句华美,重情趣。如《春》《秋》《冬》《夏》(四季景,以景抒情)、《爱山居》《自隐深山》(厌世归隐)、《叹世辞》《十不亲》(警世劝善)、《吉祥八句》《喜寿荣归》(吉祥话)。
2. 故事书段:贴近生活的叙事
以叙述故事为主,取材广泛,包括民间生活、古典小说、历史题材。民间生活段如《掐葡萄》《逛清明》《母女顶嘴》《憨小耍丈人》(反映百姓日常);古典小说/戏曲段如《游湖借伞》(《白蛇传》选段)、《单刀赴会》(《三国演义》选段)、《黛玉焚稿》(《红楼梦》选段);历史题材段如《秦琼救驾》《狸猫换太子》《四郎探母》(长篇书目,部分已失传)。
四、传承现状:从濒危到活态保护
随着时代变迁,山东八角鼓面临诸多挑战:长篇书目失传(如聊城八角鼓、青州八角鼓的长篇书目仅存部分片段)、传承人老龄化(老艺人相继离世,年轻传承人不足)、观众流失(现代娱乐方式冲击,民间传唱度下降)。
为保护这一遗产,各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:挖掘整理(如胶州文化馆整理100多个传统段子、24个曲牌;青州整理《青州八角鼓》一书)、非遗申报(青州八角鼓2006年入选省级非遗,胶州八角鼓2007年入选,聊城八角鼓2008年入选)、活态传承(如胶州莱州路小学设立传承基地,40多名学生学习八角鼓;胶州市开展“非遗夏令营”,220名小学生体验八角鼓);创新演绎(如胶州八角鼓《渔水新歌》《双临门》《新奥燃气通进村》等新段子,弘扬主旋律,贴近现代生活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