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六礼”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核心流程,指从议婚至完婚的六种礼节,最早见于《礼记·昏义》《仪礼·士昏礼》,西周时确立,后世历代虽有简化但仍沿用。具体包括:
1. 纳采:男方请媒人向女方提亲,女方同意后,男方备礼(多为雁,象征信守不渝、婚姻稳定)求婚,是六礼的起始环节。
2. 问名:女方接受提亲后,男方请媒人询问女方姓名、生辰八字,用于后续合婚占卜(判断婚姻是否吉利)。
3. 纳吉:男方将女方生辰八字在祖庙占卜,得吉兆后,派媒人通知女方,双方初步确定婚姻关系(类似现代“订婚”)。
4. 纳征:又称“纳币”,男方送聘礼(如财物、绸缎、雁等)至女方家,标志着婚姻正式成立(女方接受聘礼后,不得再将女儿许配他人)。
5. 请期:男方择定婚期,备礼告知女方,征求同意(表面谦让,实则男方主导,女方通常不会拒绝)。
6. 亲迎:婚期当天,新郎亲自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,是六礼中最隆重的环节(仪式包括拜堂、合卺等,象征夫妻结为一体)。
六礼中最重要的礼节
六礼中最重要的是纳征(又称“纳币”)。其核心意义在于:
婚姻成立的关键标志:纳征是古代婚姻“法定”生效的必要环节。男方送聘礼后,女方家接受即视为承诺,婚姻关系正式确立,双方均不得反悔(《唐律疏议》明确规定:“虽无许婚之书,但受聘财亦是”,即聘财是婚姻成立的核心证据)。
礼的本质与约束:纳征体现了“诚信”与“责任”的礼的精神。聘礼并非单纯的财物交换,而是男方对婚姻的郑重承诺(象征对女方的重视与对家庭的担当),女方接受聘礼则表示对男方的认可与对婚姻的期待。
社会与法律的认可:纳征是区分“妻”与“妾”的关键。古代“一夫一妻多妾制”中,只有经过纳征程序的女子才能成为“妻”(享有嫡妻的地位与权利),未纳征而娶的女子则为“妾”(地位低下,无嫡妻的权益)。
尽管后世“六礼”程序有所简化(如宋代合并部分环节、明清重视纳采与亲迎),但纳征作为“婚姻成立的核心”这一地位始终未变,仍是传统婚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步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