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,也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,干支历午月的起始,于每年公历6月5日至7日交节。其名称的由来与农事密切相关,“芒”指稻、黍、稷等有芒作物的种子,“种”既指种子,也代表播种的动作,合起来意为“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,过此即失效”。这一名称直观反映了芒种节气是农业生产的关键节点——此时北方小麦等有芒作物进入成熟收获期,南方晚稻等作物则需及时播种,错过了这个时节,农作物的成活率和产量都会大幅下降。早在两汉时期的《周礼》中就有“泽草所生,种之芒种”的记载,元代《月令七十二侯集解》进一步明确“五月节,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”,充分说明了芒种节气在古代农耕文化中的重要地位。
芒种节气的风俗
送花神:农历二月二花朝节是迎花神的日子,而芒种已近五月,百花逐渐凋零,民间便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的仪式,饯送花神归位。这一习俗源于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,人们相信花神掌管着百花的荣枯,饯送花神既能表达对其护持百花开放的感激,也能盼望来年春天再次迎来百花绽放。《红楼梦》第二十七回中,大观园里的女孩子们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、绫锦纱罗叠成旄旌幢,系在每一棵树、每一枝花上,满园绣带飘飘的热闹场景,便是这一习俗的生动写照。
安苗:这是皖南地区特有的农事习俗,始于明初。每年芒种时节,农民们完成水稻种植后,会用新麦面 *** 发包,将面团捏成五谷六畜、瓜果蔬菜等形状,再用蔬菜汁染上颜色,作为祭祀供品。祭祀时,人们祈求五谷丰登、村民平安,这一习俗体现了农耕民族对丰收的渴望和对土地的敬畏。
煮梅:南方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,新鲜梅子味道酸涩,需加工后才能食用。煮梅的 *** 多样,可将青梅加水烹煮至酸味尽除,或加糖腌渍,或投入黄酒中煮制。三国时“青梅煮酒论英雄”的典故,更让这一习俗增添了文化韵味。煮梅不仅能让梅子变得美味,还具有净血、整肠、降血脂等保健功能。
打泥巴仗:贵州东南部的侗族青年男女在芒种前后举办这一独特节日。活动当天,新婚夫妇在亲朋好友的簇拥下共同下田插秧,边劳作边嬉戏打闹,互相投掷泥巴。活动结束后,身上泥巴最多的人被视为更受欢迎的人。这一习俗不仅增添了农忙的乐趣,也增进了青年男女之间的感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