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立秋的时间为公历8月7日(星期四)13时51分19秒,对应的农历是二零二五年闰六月十四。根据传统判断标准,立秋时刻在中午12点后且对应农历七月,属于“晚立秋”。
立秋当天的传统饮食习俗
1. 啃秋(咬秋)
“啃秋”又称“咬秋”,是立秋更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。民间认为立秋吃西瓜、香瓜或桃等瓜果,能“咬住”夏天、告别暑气,还有避免秋痱子或腹泻的说法。例如北方家庭会买大西瓜全家围坐啃食,江苏等地有“立秋啃秋瓜,不得疟疾”的谚语;浙江杭州一带则流行吃秋桃,吃完将桃核留至除夕夜烧成灰烬,寓意免除一年瘟疫。
2. 贴秋膘
立秋后气温转凉,人们需要补充夏季因炎热流失的营养,因此有“贴秋膘”的习俗。传统做法是通过吃肉类、饺子等高热量食物“以肉补膘”,北方多选择炖肉、红烧肉、肘子,南方则偏好白斩鸡、清蒸鱼等清淡但富含蛋白质的食物。民间还有“立秋称人”的习惯,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,若减轻则需多吃肉类“贴膘”。
3. 食秋桃
在浙江杭州、江苏等地,立秋有吃秋桃的习俗。秋桃成熟于立秋前后,口感鲜美,人们认为吃秋桃能“保佑一年不生病”,并将桃核留至除夕夜烧毁,象征烧掉一年的疾病与晦气。
4. 吃“渣”
山东、四川等部分地区流行立秋吃“渣”——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。俗语称“吃了立秋的渣,大人孩子不吐也不泻”,寓意祈求秋季肠胃健康,避免呕吐、腹泻等疾病。
5. 润燥食物
立秋后天气逐渐干燥(“秋燥”),饮食上需兼顾“防燥”,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。例如梨(生吃或煮梨水)、银耳、百合、莲藕、山药等,能缓解秋燥引起的口干、咳嗽;广东人常用银耳、百合、莲子煲汤,清热润燥;酸味食物(如山楂、葡萄、柚子)也受青睐,因“秋宜收不宜散”,酸味能收敛肺气,适应秋季的气候特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