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除夕是农历二零二四年十二月廿九(星期二),对应的阳历日期为2025年1月28日。与往年“大年三十”的传统印象不同,2025年腊月没有“三十”,除夕直接落在腊月二十九。
腊月三十(或廿九)的传统讲究
腊月三十(若腊月为大月)或腊月二十九(若腊月为小月)是中国农历年的最后一天,称为“岁除”“大年三十”或“熬年”,标志着旧岁与新岁的交替,承载着辞旧迎新的重要意义。其主要讲究可分为以下几类:
1. 祭祖:慎终追远的孝道传承
祭祖是除夕的核心民俗之一。家人团聚时,人们通过在家中设案(摆放祖先牌位、水果、馒头等贡品)焚香祭拜,或在户外十字路口烧纸的方式,感恩祖先一年的护佑,汇报家人取得的成就,并祈求祖先在新的一年继续庇佑家庭兴旺、阖家幸福。
2. 贴年红:装点节日与祈福纳祥
“贴年红”包括挂灯笼、贴春联、贴门神、贴窗花、贴年画、贴福字等,旨在用红色营造喜庆氛围,同时传递对来年的美好期盼。其中:
春联需在大年三十早上6点至中午12点之间张贴,遵循“二十八贴春发家、二十九迎福长久、年三十贴春富贵今生”的讲究;
贴“福”字有禁忌:大门上的“福”需正贴(迎福纳福),柜子、箱子上的“福”可倒贴(寓意福气汇入家中);
贴年红的顺序通常从外向里,先贴抬头福(大门),再贴门福及其他位置。
3. 除夕年夜饭:阖家团圆的仪式感
年夜饭又称“团圆饭”,是除夕最重要的一餐。无论家人身在何处,都会尽力赶回团聚。菜肴讲究寓意吉祥:鱼(年年有余)、猪蹄(抓宝/事业进步)、鸡(吉祥如意)、韭菜(长长久久)等是常见菜品,体现了家人间的互敬互爱。
4. 包饺子:包住吉祥与好运
饺子形似“元宝”,寓意“新年大发财,元宝滚进来”;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包饺子,更象征团圆。部分地区会在饺子馅中包入、花生、糖:吃到寓意财运亨通,吃到花生寓意长寿,吃到糖寓意生活甜蜜。
5. 放鞭炮:驱邪迎新的传统
燃放鞭炮源于古代“年兽”传说,旨在驱赶邪恶、去除过去一年的不顺,迎接新年的好运与福气。这一习俗虽因环保要求部分地区受限,但仍是中国除夕的标志性活动。
6. 守岁:辞旧迎新的祈福
守岁是除夕夜的重要活动,意为“熬年”。家人围坐在一起,点起蜡烛或油灯,通宵不眠,既有对旧岁的惜别留恋,也有对新年的殷切期望。民间认为守岁可驱走邪瘟病疫,祈求长命百岁、财源滚滚。
7. 接神:迎接新年的福气
除夕半夜(多为11:30或子时),人们会举行接神仪式,迎接财神、喜神、灶神等神仙降临。传说接神后可保佑新的一年鸿运当头、五福临门、家宅平安。部分地区女性会煮饺子,男性出门放鞭炮,共同完成仪式。
8. 司命星君降现:祈福寿命与祸福
腊月三十是司命星君(掌管人类寿命、祸福的神仙)降现之日。道教宫观会举行法会恭迎,民间信众则会祭拜司命星君,祈求其护佑自身及家人趋吉避凶、赐福赐祥、招财进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