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诺鲁孜节(诺劳孜节)
诺鲁孜节是柯尔克孜族最盛大的传统新年节日,时间定在太阳历元月初一(公历3月22日前后),对应春分节气,象征自然复苏与光明战胜黑暗。节日期间,核心习俗包括:家庭清扫(彻底打扫房屋与畜圈,寓意除旧迎新)、松柏枝烟熏祈福(家长将冒烟的松枝在家人及牲畜头上环绕,祈求平安与六畜兴旺)、 *** “克缺饭”(用小麦、大麦、羊肉、葡萄干、蔬菜等七种以上食材熬制而成的稠粥,象征丰收与富足,是新年之一餐)、走亲访友拜年(相互赠送食物,增进邻里和睦)、体育娱乐活动(赛马、叼羊、荡秋千、对歌、跳舞等,展现民族粗犷剽悍的特色)、篝火仪式(傍晚时分,家人及畜群从点燃的芨芨草火堆上跳过,寓意消灾除难、人畜两旺)。这些习俗融合了游牧文化与对新年的美好期盼,是柯尔克孜族文化的重要载体。
2. 古尔邦节(宰牲节)
古尔邦节是柯尔克孜族的教重要节日,时间在教历十二月十日,节期三天。节前,家家户户打扫庭院、晒洗被褥、沐浴换装,男人们宰牛宰羊准备祭品;节日清晨,老年男性前往礼拜寺参加会礼(诵经、祈祷),之后互相登门祝贺。年轻人则聚集在草地举行叼羊、赛马、摔跤、角力等体育活动,姑娘媳妇们聚在一起跳舞、唱歌、猜谜语。节日晚上,全阿依勒(居民点)举行大会餐,由年纪更大的老人致节日演说(预祝人畜平安、生活幸福),随后人们围坐餐布旁,互相敬酒、唱祝酒歌,晚辈向长辈敬酒时,长辈需吻晚辈前额,体现尊老爱幼的传统。
3. 肉孜节(开斋节)
肉孜节是柯尔克孜族的教开斋节日,与 *** 尔、哈萨克等民族习俗相同。节前一个月为斋月,每日日出后至日落前禁食,斋月结束后的之一天即为肉孜节。节日当天,家家户户打扫卫生,早起沐浴,男性前往礼拜寺参加会礼(诵经、祈祷),之后走亲访友,互致问候。家中会准备丰盛的食物(如手抓羊肉、馕、水果、甜点等),招待来访的亲友,共同庆祝斋月的结束。
4. 喀尔戛托依节(乌鸦宴)
喀尔戛托依节是柯尔克孜族妇女的传统节日,传说古代柯尔克孜族遭外来侵略时,妇女们以歌声和舞蹈吸引敌人,掩护男人们转移牲畜,后人为纪念这一事件,定于每年阳历五月初一举行。节日当天,妇女们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(如红、绿、紫色的上衣与长裙,佩戴银饰、头巾),聚集在草滩或毡房前,在德高望重的妇女主持下,先每人喝一碗(象征忠诚、洁白、勤劳),然后唱歌、跳舞、讲故事(内容多为民族传说、英雄事迹)。男人们则在一旁为妇女们杀羊、准备食物,体现对妇女的尊重与赞美。
5. 马奶节
马奶节是柯尔克孜族与马奶文化相关的节日,时间在农历小满节气后的第二天(约5月下旬)。节前,牧民们开始生产马奶(将马奶倒入皮囊中发酵,制成马奶酒或酸奶),节日当天清早,人们穿上盛装前往拴马处,由家长抓住马鬃祈祷(祈求马匹健康、马奶丰收),然后由老年妇女挤马奶:先用一木碗初乳喂马驹(象征小马健康成长),再舀一勺喂家里最小的孩子(象征孩子纯洁幸福),之后大家分食马奶。节日期间,家家户户宰羊、做抓饭、烤馕,互相拜贺,持续三天。期间还有赛马、叼羊、摔跤等体育活动,展现牧民的生活特色。
6. 冬希曼节(丰收节)
冬希曼节是柯尔克孜族庆祝秋收的节日,时间在每年秋收时节(约910月),具体日期择吉日而定。节日当天,人们穿上民族服装(如袷袢、金丝绒坎肩、皮靴),汇集在草滩或平地,举行刁羊、赛马、马上打靶、飞马拾银、二人秋千等娱乐活动(飞马拾银是将银元或贵重物品用绸子包着放在草地上,骑手在奔跑中拾取,考验骑术与反应速度)。大家围坐在一起,分享丰收的果实(如手抓羊肉、烤包子、水果),唱歌、跳舞,庆祝一年的劳动成果。
7. 四月十八节(黑龙江柯尔克孜族宗教节日)
四月十八节是黑龙江省富裕县柯尔克孜族的民间宗教节日,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举行。当地柯尔克孜族信奉萨满教,认为树木是神灵的替身,节日当天要杀牛宰羊祭祀树神(在树下摆放祭品,焚香祈祷,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、人畜平安)。祭祀结束后,大家聚在一起举行赛马、射箭等体育活动,增添喜庆气氛。此节日始于公元13世纪,保留了柯尔克孜族早期的宗教信仰与传统习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