宁波嫁女儿的习俗以“十里红妆”为核心,融合了传统礼仪、民间工艺与家族情感,是浙东地区极具代表性的婚俗文化,承载着对女儿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。
一、婚前准备:嫁妆的筹备与“送日子”
旧时宁波人视嫁妆为女儿的“终身依靠”,嫁妆的丰厚程度直接体现女方家庭的经济实力与对女儿的重视。婚前,男方需先向女方送去“日子”(即确定迎娶吉日),俗称“送日子”。女方根据男方财礼的多少及自身财力,置办嫁妆(又称“嫁资”),内容包括衣物细软、床上用品、桶钵器皿、房里家私(如锡器、铜器)等,殷实人家甚至会陪嫁土地、山林、房产等不动产。大户人家的嫁妆清单需用双数字书写,寓意“成双成对”。
二、核心仪式:搬嫁妆与“掏箱”
搬嫁妆是嫁女过程中的重要环节,通常在婚前三五日进行。女方会将嫁妆用扛箱或幢篮挑至男家,队伍排成长龙,一路吹吹打打。之一杠必须放置花烛台和铜镜(象征光明与圆满);前面的扛箱下层放衣服,上层装被子等床上用品,用彩带扎成高高的“铺程”;后面挑的是木器家具(如脚盆、小橱),并用红绒、大红剪纸装饰;最后是四色干果(黑枣、花生、桂圆、莲子,谐音“早生贵子”),盘成宝塔状。嫁妆运至男家后,会陈列在厅堂供亲友观赏,称为“掏箱”(余姚一带称此习俗)。
三、花轿迎娶:明媒正娶的象征
花轿是旧时宁波嫁女的“标配”,象征明媒正娶。传统花轿(如“万工轿”)采用朱金木雕工艺,雕刻有“八仙过海”“麒麟送子”等吉祥图案,金碧辉煌。迎亲时,花轿需由新郎的弟弟(“马桶小叔”)用夏长袋(寓意“代代相传”)挑着草席、马桶同行,马桶内放生蛋和熟蛋(象征“生子”)。新娘需由亲兄弟背至轿前,换鞋上轿,途中若哭得厉害,被视为“感激父母养育之恩”的吉兆(俗称“哭得狠,发得快”)。
四、婚礼仪式:拜堂与闹洞房
婚礼当天,新人需在堂前行“拜堂”礼:先拜天地,再拜祖宗,最后对拜。拜堂后,新娘会被“喂新妇饭”(新郎家人喂三口饭,边喂边说“尊重公婆,夫妻和睦,早生贵子”)。晚上,亲友会“闹洞房”,通过趣言俏语、喝酒猜拳等方式,祝愿新人新婚美满。
五、婚后礼节:回门与“押袋”
婚后次日,新娘需捧桂圆茶向长辈献茶,长辈则回馈装有银圆、首饰的红包(称为“押袋”);中餐“请舅”,宴请新娘的兄弟或表兄弟;第三天,新婚夫妇偕同回娘家(称为“回门”),岳丈家设宴款待女婿(称为“请新女婿”)。
六、“十里红妆”的文化内涵
“十里红妆”的形成与“村姑救康王”的传说密切相关:相传南宋康王赵构被金兵追至宁海,被村姑用箩筐罩住得以脱险,康王为报救命之恩,下旨“浙东女子尽封王”,允许浙东女子出嫁时享受“半副銮驾”待遇,嫁妆可雕龙画凤。这一传说推动了“十里红妆”婚俗的形成,其不仅是嫁妆的奢华展示,更是父母对女儿的爱意、家族财富的象征,以及江南民间手工技艺(如雕刻、镶嵌、描金)的集中体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