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鼠娶亲(又称“鼠娶亲”“老鼠嫁女”)是中国传统民间俗信,各地日期因地而异,常见的有正月初三、正月初七、正月初十、正月十七、正月二十五等。其传说本质是古人对鼠患的恐惧与禳解需求的体现:老鼠被视为“家害”,人们通过“嫁鼠”的仪式,幻想将鼠患“送走”,以达到驱灾祈福的目的。例如,江南一带传说老鼠夫妇为女儿寻夫,最终将女儿嫁给猫,结果猫吃掉新娘,寓意“除鼠”;北方多地传说老鼠怕猫,嫁鼠是为了让猫“带走”鼠害。
老鼠娶亲日的“诸事不宜”禁忌
老鼠娶亲日的“诸事不宜”主要围绕“不惊扰老鼠”展开,具体禁忌包括:
1. 早睡避鼠:多数地区要求当晚早早熄灯睡觉,避免吵闹。俗谓“你扰它一天,它扰你一年”,担心惊动老鼠后会带来全年鼠患。例如,正月初三夜,北方家庭会督促孩子早睡,不点灯、不说话;湖南宁远等地儿童还会敲打锅盖、簸箕,为老鼠“催妆”,次日早晨塞住鼠穴,认为可绝鼠迹。
2. 禁动石器:部分地区将老鼠娶亲日与“石头节”(正月初十)结合,忌动磨、碾、碓臼等石制工具,甚至设祭享祀石头,恐伤庄稼。例如,山西平遥初十日将面饼置墙根“贺老鼠嫁女”,同时忌搬动石器;河南风俗此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,午餐必食馍饼,认为吃饼可保财运亨通。
3. 忌做针线、用剪刀:有些地方忌做针线活,尤其不能用剪刀,担心“扎烂鼠窝”或“刺到老鼠”,招致鼠害。例如,宜昌民间传说腊月二十四老鼠嫁女,当日禁止洒扫、用剪刀,否则来年鼠害无穷。
4. 撒食物“贿赂”老鼠:为让老鼠顺利“出嫁”,人们会在屋角、墙根撒米、盐、糖果、花生等食物,称为“老鼠分钱”或“贺鼠粮”。例如,正月初三夜,闽西、赣南等地客家人会在墙角撒炒黄豆、花生、米,让老鼠“吃饱好上路”;上海郊区有些地方炒芝麻糖作为老鼠的“喜糖”。
5. 闭穴驱鼠:部分地区会在老鼠娶亲后(次日早晨)闭塞鼠穴,认为这样可将老鼠“送走”,彻底消除鼠患。例如,湖南宁远等地儿童前一天晚上为老鼠催妆,次日早晨塞住鼠穴,相信从此鼠患绝迹。
老鼠娶亲日的文化内涵
老鼠娶亲习俗融合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生存智慧:一方面,老鼠是鼠患的源头,人们通过“嫁鼠”仪式表达对鼠害的恐惧与驱除愿望;“嫁鼠”仪式中的“喜糖”“花轿”“锣鼓”等元素,又赋予其喜庆色彩,反映了人们对“和谐共处”的向往。例如,四川绵竹的《老鼠嫁女》年画,既有老鼠抬花轿的热闹场景,又有大黄猫捕食新娘的结局,既体现了对老鼠的敬畏,也表达了“除害”的决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