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佛说阿弥陀经》(简称《阿弥陀经》),又称《小无量寿经》、《称赞净土佛摄受经》,为大乘佛教重要经典,属净土三经之一(与《无量寿经》、《观无量寿经》并称)。汉地通行本为姚秦·鸠摩罗什于公元402年所译,文辞简洁流畅;另有唐·玄奘于公元650年重译本,名《称赞净土佛摄受经》。经文篇幅不长,通行本正文约1858字,便于日常读诵与修持。
二、结构与核心内容
叙述场景与缘起: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,对舍利弗等宣说西方净土之法。
极乐世界庄严:描绘“无有众苦,但受诸乐”,详陈七重栏楯、七重罗网、七重行树、七宝池、八功德水、黄金为地、天乐常鸣、四色莲花等依报庄严,显示净土之清净圆满。
名号与往生:阐明“执持名号”的修行要旨,提出“若一日、若二日……若七日,一心不乱;临终心不颠倒,即得往生极乐国土”,并以十方诸佛共同称扬作结,凸显法门可信与可依。
三、思想要点与修行法门
他力救度的念佛法门:以信、愿、行为纲,强调“闻说阿弥陀佛,执持名号”,仰仗阿弥陀佛愿力与名号功德,令众生得生净土。
“一心不乱”的要义:通行本强调临终正念与名号摄心;对照玄奘译可见,其义为“闻已思惟,系念不乱”,重在信心与忆念之持续,不以深定功夫为唯一门槛。
传统注疏的阐释:历代祖师据经义发挥,指出“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”意在劝增上善根与助行,并非否定名号功德;由此形成以持名念佛为正行、兼修善福的实践取向。
四、历史影响与地位
净土宗的根本经典:与《无量寿经》《观无量寿经》共同奠定净土信仰的理论与行持体系;其中本经因篇幅适中、义理圆摄,常被称为“三经结归之经”,凸显“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”的主旨。
广泛传播与文化渗透:自唐以来,本经成为寺院日常课诵与民间信仰的重要内容,推动佛教的民间化与东亚化,对日本、韩国、越南等地影响深远;其“信愿持名”的简易路径,使念佛法门深入社会各阶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