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最常见的良性皮肤血管增生性疾病,与年龄增长、皮肤老化密切相关(如胶原蛋白流失、皮肤变薄)。表现为直径15毫米的圆形或椭圆形红色/紫红色丘疹,表面光滑,好发于躯干、四肢近端,无明显不适。一般无需治疗,若影响美观可通过激光、冷冻等方式去除。
二、蜘蛛痣
因中央小动脉末端分支扩张,形似蜘蛛而得名(中心红点+周围辐射状毛细血管)。与体内雌激素水平异常有关:常见于肝硬化、急慢性肝炎(肝脏对雌激素灭活能力下降)、妊娠期(激素水平升高)或长期口服避孕药者。好发于面部、颈部、上胸部、上肢。若蜘蛛痣数量增多、长期不消退或伴随乏力、食欲减退等症状,需警惕肝脏疾病,应及时检查肝功能、肝脏B超。
三、过敏性紫癜
是免疫介导的血管炎症,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、血液渗出。表现为紫红色瘀点/瘀斑(不高出或稍高出皮肤),按压不褪色,好发于下肢(尤其是小腿)、臀部,常分批出现。可伴有关节痛、腹痛、血尿等症状。需及时就医,避免搔抓、剧烈运动,遵医嘱使用抗组胺药(如氯雷他定)、糖皮质激素(如甲泼尼龙)等治疗。
四、紫癜(血管性/血小板异常性)
包括血管性紫癜(如过敏性紫癜、单纯性紫癜,因血管壁损伤或脆性增加)和血小板异常性紫癜(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,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)。共同表现为皮肤瘀点/瘀斑,血管性紫癜多有诱因(如过敏、感染),血小板异常性紫癜可伴牙龈出血、鼻出血等症状。需就医检查血常规、凝血功能,明确病因后治疗。
五、血管痣(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所致)
由胚胎期血管发育不良或后天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引起,表现为高出皮面的红色/紫红色斑块/结节,按压可褪色(因血管收缩),好发于头面部、颈部。易因摩擦、搔抓破裂出血,需避免 *** 。若影响外观或出现疼痛、增大等情况,可通过激光、手术切除等方式治疗。
六、其他原因
感染:如麻疹、风疹、猩红热等传染病,可伴随发热、皮疹(如猩红热的弥漫性红疹)等症状,需及时就医抗感染治疗;
药物反应:某些药物(如避孕药、抗抑郁药、抗生素)可能引起皮肤血管反应,导致红痣样皮疹,停药后多可逐渐消退,若持续不缓解需就医调整用药;
遗传因素:部分红痣(如鲜红斑痣、草莓状血管瘤)与遗传有关,鲜红斑痣多为先天性毛细血管扩张畸形,草莓状血管瘤由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引起,均需就医评估治疗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