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牛道,又名石牛道,是古蜀历史上首条见于史书的官道,连接汉中盆地与成都平原,其起源与秦国伐蜀的军事谋略密切相关。战国后期,秦国觊觎蜀国沃野千里、物产富饶,但苦于秦岭、巴山阻隔,道路不通。秦惠文王遂施诈计:命人凿刻五头石牛,谎称石牛能“夜粪千金”,愿赠予蜀王。蜀王贪图宝物,大喜过望,立即派遣“五丁力士”(古代传说中的大力士)开山架桥,迎取石牛。道路修通后,秦国又以“送美女”为名,诱使蜀王继续开道。最终,秦国沿此道派遣张仪、司马错率军南下,一举灭蜀,因“石牛开道”之故,这条道路被称为“金牛道”或“石牛道”。
二、金牛道路线图
金牛道的路线随历史变迁略有调整,但核心走向始终稳定,大致可分为南北两段:
1. 北段(陕西至四川交界):北起陕西汉中(古南郑),向西经勉县金牛驿、五丁峡、五丁关进入四川宁强县,再转朝天七盘关(川陕交界处,古称“秦蜀分界处”)。此段需穿越秦岭与大巴山,道路险峻,是金牛道的“咽喉要道”。
2. 南段(四川境内):从朝天七盘关南下,经转斗铺、中子铺、五里铺、神宣驿(今广元朝天区治)、龙门阁(今广元朝天区东)、明月峡(古栈道遗址,集纤夫道、栈道、驿道于一体)、五里峡至广元,再南渡嘉陵江至昭化葭萌关(古蜀北大门),翻越牛头山,过剑门关(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”的千古雄关),穿过古柏夹道的翠云廊(“三百长程十万树”),经梓潼七曲山大庙、绵阳鹿头关、白马关(庞统殉职处),最终抵达成都。
关键节点说明:
五丁关:因“五丁力士”开道得名,是金牛道北段的重要关隘;
明月峡:保留有战国至明清时期的栈道遗迹(如136个方形栈孔),被誉为“中国交通博物馆”;
剑门关:以“剑阁峥嵘而崔嵬”的险峻著称,是金牛道的标志性景观;
翠云廊:沿途种植大量古柏(树龄多在1000年以上),是金牛道的“绿色长廊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