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时辰八刻的叫法介绍 古时午时三刻指的是现在几点

admin

一、“一个时辰八刻”的含义与起源

古代中国采用十二时辰制(以地支命名,如子、丑、寅等)与漏刻制(以水流计时)相结合的方式记录时间。“一个时辰”是基本时间单位,对应现代2小时(如子时为23:001:00、午时为11:0013:00);“刻”则是更细分的计时单位,1个时辰分为8刻,因此1刻≈15分钟(120分钟÷8刻=15分钟/刻)。这种划分方式源于古代漏壶计时:漏壶中的水均匀滴入受水壶,箭杆上的刻度随水位上升显示时间,每8刻完成一个时辰的循环。

二、“午时三刻”对应现代时间

一个时辰八刻的叫法介绍 古时午时三刻指的是现在几点

“午时”是古代十二时辰之一,对应现代11:0013:00(正午时分,太阳位于天空更高点)。“三刻”指午时内的第三个15分钟区间,因此午时三刻对应现代11:45(11:00+3×15分钟=11:45)。

三、“午时三刻”的文化意义

古代多选择“午时三刻”执行斩首刑罚,主要基于以下迷信与实用考量:

1. 阳气最盛:古人认为午时太阳当空,阳气达到一天中的峰值,此时行刑可通过旺盛的阳气压制犯人的“阴魂”,避免其作祟。

2. 犯人精力更低:午时接近午后,人体处于“午后倦怠期”,精力值较低,此时行刑可减轻犯人的痛苦。

3. 震慑作用:选择正午时分行刑,能让更多民众围观,增强刑罚的威慑力,起到“杀鸡儆猴”的效果。
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