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月十二是中国传统农历节日,以“驱鼠祈福”为核心主题,融合了筹备元宵、驱灾避邪、祈愿丰收等多重寓意,流行于华北、华东、华南等多地,主要习俗可分为以下几类:
1. 搭灯棚:元宵佳节的筹备起点
民间俗称“十二搭灯棚”,是正月十二更具标志性的习俗。从这天开始,村庄管事人会召集能工巧匠和青壮年,着手搭建元宵灯棚、选购花灯,为即将到来的元宵节做准备。童谣“十一嚷喳喳,十二搭灯棚,十三人开灯,十四灯正明,十五行月半,十六人完灯”生动记录了这一流程,体现了人们对元宵灯会的重视。
2. 躲灯躲火:婚后新妇的祈福传统
部分地区有“结婚后头三年,正月十二、十五必须回娘家”的习俗,称为“躲灯躲火”。民间说法认为,“不躲灯死公公,不躲火死婆婆”,虽带有些许封建色彩,但本质是婆媳之间为维护家庭和睦的默契——新妇回娘家既避免了与公婆在节日中的潜在矛盾,也为自己祈求新一年的平安顺遂。
3. 烤柏火/烤百龄火:避瘟驱邪的仪式
在石家庄南部、陆丰等地区,正月十二保留着“烤柏火”的传统。黄昏时分,人们在门前点燃柏枝(柏树俗称“百龄”,又称“烤百龄火”),一家老幼围坐火边,享受清香。烤柏火的寓意是“败祸”,可避瘟驱邪;烧后的柏枝可雕成“柏锁”,挂在婴儿脖子上以求长命百岁;孩子们还会走街串巷“烤百家火”,认为这样可以“不生百病,一年无灾无恙”。
4. 过老鼠节:驱鼠祈丰的民俗
民间传说正月十二是“老鼠娶亲”或“老鼠生日”,各地围绕“驱鼠”创造了丰富习俗:
藏剪刀:早饭后,媳妇姑娘将剪刀藏到抽屉或褥子底下,用红绳捆包。俗话说“老鼠节不使剪刀,一年听不到老鼠嗑东西的声音”,以此防止鼠患。
收旧鞋:孩子们背着筐头挨家挨户收旧鞋(百姓将旧鞋视为“邪”),集中垒成“老鼠洞”(用旧鞋、土坯、芝麻杆搭建,形如“口”字)。傍晚点燃“老鼠洞”,寓意“一窝烩”老鼠,同时孩子们将爆竹投向火焰,增添热闹氛围。
捏老鼠嘴:中午包饺子时,将饺子捏成老鼠模样(有嘴、耳朵、尾巴,用绿豆当眼睛),俗称“捏老鼠嘴”,象征“把老鼠嘴捏死,使其无法祸害粮食”。
迷老鼠眼、吵老鼠耳:晚上喝小米面或玉米面粥(“迷老鼠眼”,让老鼠看不清东西);晚饭后炒花生(“吵老鼠耳”,寓意“吵聋老鼠的耳朵”,使其无法偷听人类活动)。
5. 其他特色习俗
点丁日:在客家地区,正月十二被称为“点丁日”。因“灯”与“丁”同音,搭灯棚、点花灯象征“添丁”,寓意家族人丁兴旺。
吃特色食物:部分地区会吃甜汤(用红枣、莲子熬制,寓意“生活甜蜜美满”)、油炸糕(外皮酥脆、内里软糯,寓意“生活充实美满”),这些食物不仅美味,更承载着对新年的美好期待。
正月十二的习俗虽因地域略有差异,但核心均围绕“驱邪祈福”“迎祥纳吉”展开,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“乐观向上、团结协作”精神的体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