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阳节最早是什么节日

admin

重阳节的最早起源:上古时期的秋收祭飨与星象崇拜

重阳节的雏形可追溯至上古时期,其最初形态是秋九月农作物丰收时的祭飨天帝、祭祖仪式,核心是对自然恩赐的感恩与敬畏。据《吕氏春秋·季秋纪》记载,当时“命家宰,农事备收,举五种之要。藏帝籍之收于神仓,祗敬必饬”,并举行“大飨帝,尝牺牲,告备于天子”的仪式,这是重阳节作为祭祀活动的原始源头。

星象崇拜:大火星隐退的送行仪式

重阳节最早是什么节日

另一个重要起源与古代星象崇拜相关。古时以“大火”(心宿二)作为季节生产与生活的标识,九月“大火”隐退(《夏小正》称“九月内火”),意味着漫漫长冬即将到来,古人因失去时间坐标而产生恐惧,故举行送行祭仪。这种仪式在后世重阳节中仍有遗痕,如江南部分地区保留的“重阳祭灶”习俗(灶为家居火神),反映了古人对“火”的崇拜与对季节更替的应对。

早期节俗的形成:汉代的求寿与宴饮传统

至汉代,重阳节的节俗逐渐丰富。据《西京杂记》记载,西汉宫人贾佩兰称“九月九日,佩茱萸,食蓬饵,饮菊花酒,云令人长寿”,此时已形成求长寿的核心主题(受古代巫师、道士追求长生的影响)。先秦庆丰收的饮宴传统发展为“四民并籍野饮宴”(《荆楚岁时记》),成为重阳节的重要社交活动。

名称与定型:三国至唐代的演变

“重阳节”名称最早见于三国时期,魏文帝曹丕在《九日与钟繇书》中明确“九为阳数,而日月并应,俗嘉其名,以为宜于长久,故以享宴高会”,此时节俗已初步定型。唐代时,重阳节被定为正式民间节日,宫廷与民间共同庆祝,登高、赏菊、佩茱萸等习俗广泛流行,并逐渐融入文化传统。

综上,重阳节最早是上古时期以秋收祭飨为核心的原始节日,融合了星象崇拜(大火星)与求长寿、宴饮等元素,历经汉代至唐代的演变,逐渐成为集祭祀、祈寿、社交于一体的传统节日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