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父命之”是古代儒家经典中的常见表述,其中“命”的核心含义是训导、告诫(或“教导”“训诲”)。
根据古代礼制与文献语境,“命”并非单纯的“命令”,而是长辈对晚辈在重要人生节点的规范性指导。例如,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中“丈夫之冠也,父命之”,指男子举行加冠礼(成年礼)时,父亲需对其进行成人责任的训导;《礼记·内则》中“女子十有五年而笄,二十而嫁,有故,二十三年而嫁,聘则为妻,奔则为妾。凡女拜,拜而不稽首,以其为卑也。妇人有三从之义,无专用之道。故未嫁从父,既嫁从夫,夫死从子。故父者,子之天也;夫者,妻之天也。妇人不贰斩也。妇人有三从之义,无专用之道,故未嫁从父,既嫁从夫,夫死从子”,其中“父命之”的“命”也是指父亲对女儿出嫁前的告诫,强调女性婚后需遵守的规范。
“父命之”的意义
“父命之”是古代社会秩序与家族传承的重要体现,其意义可从以下几个层面理解:
1. 仪式化的成人教育:“父命之”多发生在男子加冠、女子及笄等人生关键仪式中,是长辈将家族责任、道德(如“孝悌”“顺从”)传递给晚辈的重要环节。通过这种仪式化的训导,晚辈明确自己的身份角色与社会义务,完成从“孩子”到“成人”的过渡。
2. 维护礼制与社会秩序:在古代宗法社会中,“父命之”是“礼”的具体实践。例如,《孟子》中“父命之”与“以顺为正者,妾妇之道也”结合,强调子女对长辈的顺从是维护家庭与社会等级秩序的基础。这种规范不仅约束了个体行为,更稳定了整个社会的结构。
3. 家族精神的传承:“父命之”不仅是具体的训导,更是家族价值观、文化传统的传递载体。例如,司马迁在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中提到,父亲司马谈临终前嘱托他“续祖业”撰写《史记》,这种“父命”不仅是个人事业的传承,更是家族文化使命的延续。司马迁遵从父命,最终完成“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”的《史记》,体现了“父命之”在家族精神传承中的重要作用。
4. 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途径:古代个体通过“父命之”接受社会规范与价值观,逐渐融入家族与社会。例如,太子伋面对父亲卫宣公的错误命令(让太子伋赴死以掩盖其纳太子伋之妇的丑事),虽内心不愿,但仍选择“逆父命求生,不可”,最终赴死。这种行为虽带有悲剧性,但也体现了“父命之”对个体行为的约束,以及个体对社会规范的认同。
综上,“父命之”的“命”以“训导”为核心,其意义贯穿古代、礼制、家族传承与个体社会化等多个层面,是理解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切入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