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耳旁又称“双耳刀”,是汉字中常见的偏旁部首,写作“阝”,共2画。其名称源于形态类似耳朵,但实际与“耳”无语义关联。根据位置不同,双耳旁分为两类:左耳刀(阝左)和右耳刀(阝右),分别源自不同的古文字变形。
一、左耳刀(阝左):与山地、地形相关
左耳刀由“阜”(fù)字变形而来,“阜”的本义为土山,因此左耳刀旁的字多与山地、地形、地势相关。常见字例及简要释义:
陵:大土山(如“丘陵”);
陡:坡度大(如“陡峭”);
险:地势险要(如“危险”);
陆:高而平的地(如“陆地”);
阴:山地背阳面(如“阴坡”);
阳:山地向阳面(如“阳光”);
阻:险要处阻挡(如“阻碍”);
限:界限(如“限制”)。
二、右耳刀(阝右):与城镇、地名相关
右耳刀由“邑”(yì)字变形而来,“邑”的本义为城邑(人口聚居地),因此右耳刀旁的字多与城镇、行政区划、地名相关。常见字例及简要释义:
都:大城市(如“首都”);
邦:国家(如“邦交”);
郡:古代行政区划(如“郡县”);
郭:外城的城墙(如“城郭”);
郊:城市周围的地区(如“郊区”);
邮:传递文书的驿站(如“邮政”);
邻:相邻的居住区(如“邻居”);
郑:古国名/姓氏(如“郑国”);
邓:古国名/姓氏(如“邓氏”);
鄞:古地名(如“鄞州”)。
补充说明
部分双耳旁字的含义虽已发生引申(如“防”从“阝”本义为堤坝,引申为“预防”;“院”从“阝”本义为城墙,引申为“院子”),但仍可通过偏旁追溯其原始语义关联。掌握这一规律,有助于理解汉字的形义关系。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