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祓禊沐浴(祓除畔浴):上巳节起源于古代“祓除畔浴”习俗,魏晋后固定在三月三。古时人们在这一天到河边沐浴,用兰草、清水洗濯身体,以祛除病痛、灾厄和不祥,祈求新一年身体健康、运势顺畅。这一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文人雅士的“曲水流觞”活动(如王羲之《兰亭集序》所记)。
2. 祭祖扫墓:三月三是古代上巳节的核心活动之一,也是部分地区的祭祖日(如广东、福建、广西壮族等)。人们携带祭品(如酒肉、纸钱、五色糯米饭)前往祖先坟墓,焚香化纸、叩首祭拜,表达对先人的缅怀之情,祈愿子孙安康、家族兴旺。
3. 踏青游春:三月三正值仲春,春光明媚,是踏青的好时节。汉族及壮族、瑶族、侗族、苗族等多个民族都有此习俗——人们盛装出行,结伴到郊外游水嬉戏、放风筝、采集野菜(如荠菜),青年男女借此机会互诉衷肠、对歌传情(如壮族的“歌圩”、侗族的“三月三歌节”),被视为中国古代的“情人节”或“女儿节”。
4. 特色饮食:
五色饭:壮族及多个民族的传统美食,用红兰草、密蒙花、枫叶、紫蕃藤等植物汁液浸染糯米,蒸制而成红、黄、黑、紫、白五色,象征爱情、财富、健康、纯洁、长寿,寓意五福临门。
荠菜煮鸡蛋:民间有“阳春三月三,荠菜当灵丹”的谚语,认为荠菜(又称“护生草”)具有滋补、驱邪功效。湖南、湖北等地有三月三煮荠菜鸡蛋的习俗,食用后可预防春季疾病,寓意全年腰腿无痛、头部安康。
黄桃罐头:传说三月三是王母娘娘寿辰,举办“蟠桃盛宴”。民间以“桃”谐音“逃”,食用黄桃罐头寓意逃离劫难、驱散不祥,因时令鲜桃未上市,成为替代选择,期盼一年大吉大利。
5. 对歌传情:壮族、侗族等少数民族的特色活动。青年男女通过对歌(如壮族的“歌圩”、侗族的“情歌节”)表达爱慕之情,男子先唱“游览歌”物色对象,女子若有意则以“见面歌”“邀请歌”回应,逐渐发展至“爱慕歌”“交情歌”,最终以赠送绣球或手帕定情。
6. 抢花炮:侗族、壮族等民族的传统竞技活动。花炮是一个裹有红布或红绸的铁环,比赛时两队争夺花炮,将其投入对方炮台得分。规则类似橄榄球,被称为“东方橄榄球”,寓意抢得花炮带来好运、五谷丰登。
7. 抛绣球:壮族的传统社交活动。姑娘们将绣有花卉、图案的丝织绣球(内装豆粟或棉籽)抛向心仪的小伙子,小伙子若有意则以手帕、毛巾回应,若双方有意则共吃彩蛋(象征“碰出好运气”),是青年男女传情达意的重要方式。
三月三当天的宜忌
宜做的4件事:
祓禊沐浴:遵循古俗,到河边或清水中洗濯,寓意祛除晦气、清洁身心,为新的一年注入清爽能量。
祭祖祈福:携带祭品前往祖先墓地或宗祠,祭拜,表达对先人的感恩与思念,祈求家族平安、福泽绵延。
踏青郊游:趁着春光明媚,到郊外散步、放风筝、采集野菜,感受自然生机,放松身心,契合“顺应天时”的养生理念。
吃传统美食:食用五色饭、荠菜煮鸡蛋、黄桃罐头等,既符合春季饮食调理(如荠菜滋补、黄桃润肺),又能传承文化,寓意吉祥。
忌做的3件事:
晚上不外出:民间认为三月三夜晚阴气较重,容易招惹是非或不干净的东西,建议避免夜间外出,尤其是单独行走。
上坟祭祀不庄重:祭祀时需保持肃穆,避免说笑、打闹或说不吉利的话(如“死”“病”“灾”等),以免冲撞祖先、引发不祥。
剃头或刺青:传统观念认为,三月三当天剃头、刺青等行为会“破运”,影响一年的运势,建议避开此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