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安徽省芜湖、合肥及马鞍山三市交界处,裕溪河(古称濡须河)注入长江的入海口处,坐落着裕溪口小镇;紧邻裕溪河的江边,有一座名为“长安”的小庙。这两个地名的由来,与一段流传千年的忠烈故事紧密相连。
一、裕溪河名的由来:伍子胥与奚女的生死之交
春秋战国时期,楚平王听信奸臣费无忌的谗言,将太师伍奢满门抄斩(仅次子伍子胥逃脱)。楚平王为斩草除根,以万金悬赏伍子胥,并派兵四处追捕。伍子胥逃至濑水(裕溪河古称)江边时,已三天三夜未进米水,饿得头昏眼花。一位姓奚的年轻女子(家中仅有老母需奉养)提着半篮纺纱所得的米饭路过。伍子胥上前求助,女子见他衣衫褴褛、言辞恳切,便将米饭让给他。伍子胥起初犹豫,担心连累女子,但女子坚持相助:“官人乃楚国难臣,这饭你且拿去,救你一命要紧。”伍子胥接过米饭,狼吞虎咽吃完,又犹豫着将剩下的饭推回给女子。女子见状,将自己的饭也给了他,并说:“你若饿死,谁来为我母女报信?这饭你且吃下,我会想办法应付母亲。”伍子胥深受感动,吃完饭后拜谢女子,并提醒她:“追兵若问我去向,你切勿实言,以免遭殃。待我报仇后,定来接你共享荣华。”女子听后,沉默片刻,突然转身抱起路边一块大石,纵身跃入滚滚江流……
伍子胥得知女子为保名节投江自尽后,悲痛欲绝,洒泪于濑水江边。后来,他在吴国借兵灭楚,报了家仇。班师回吴时,他再次途经濑水,想起奚女的忠烈,便命人将三千金投入江中(意为补偿女子的救命之恩),并将濑水改名为“遇奚”(纪念与奚女的相遇)。后人因“遇奚”与水无关,取“玉溪”的谐音(纪念女子冰清玉洁的品质),又因这一带物产丰富,将“玉”改为“裕”,故得名“裕溪”。
二、长安地名的由来:曹操治水与庙宇兴修
裕溪河畔的“长安”小庙,其名称源于三国时期曹操的治水举措。曹操率军东征孙权时,途经裕溪河边的茶庵村(今长安庙所在地),发现此地土肥水美,但因江堤矮窄,常有水患;加之百里芦丛中有歹徒拦劫客商,百姓生活苦不堪言。为安定民心,曹操下令征集军兵、民夫,开挖运漕河(连接裕溪河的水道)及水脉相通的河沟圩岔,加固增高江堤,并兴建两座拦江大坝(即今“头坝”“二坝”)。这些工程使当地的芦苇滩、沼泽地变为数十万亩良田,彻底解决了水患问题,还惩治了危害乡里的歹徒。为纪念这一治水功绩,曹操将茶庵村改名为“长安”(寓意“长治久安”)。
三、传承至今的民俗:对忠烈的纪念
数百年来,裕溪河畔的百姓始终铭记奚女的忠烈与曹操的治水之德。每到清明时节,附近村民都会自发前往裕溪河畔,摆酒祭祀那位为保名节投江的奚女;江边的“长安庵”虽历经沧桑,仍被保留下来,成为当地传承忠义精神的重要场所。裕溪与长安的传说,不仅承载着对忠烈、治水的纪念,也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至今仍在民间口口相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