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北宋平民毕昇(约970年—1051年)
毕昇是北宋时期一位普通的印刷铺工人,长期从事手工印刷工作,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。他在宋仁宗庆历年间(1041年—1048年),通过历代雕版印刷的经验并反复试验,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,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术。
毕昇的活字印刷技术核心内容
他用胶泥制成规格一致的毛坯,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(字划突起高度类似铜钱边缘厚度),经火烧硬成为陶质活字。为适应排版需求,常用字(如“之”“也”)备有多个副本,生僻字则随制随用。排版时,将活字按韵分类放入木格标注,用铁板作底托,敷上一层松脂、蜡和纸灰混合的药剂,将活字拣入铁框内排满成版,再用火烘烤使药剂熔化,用平板压平字面形成版型。印刷时在版型上刷墨、覆纸、加压即可。印完后,用火烤化药剂,活字可轻松脱落,按韵放回木格以备下次使用。
毕昇发明的意义及传承
毕昇的胶泥活字印刷术解决了雕版印刷“刻版费时费工、存放不便、错字难改”的缺陷,大幅提高了印刷效率(印数百本以上时效率显著提升),降低了成本,为知识的广泛传播奠定了技术基础。尽管他的发明当时未被广泛重视,胶泥活字也未保留下来,但这项技术通过《梦溪笔谈》等文献流传后世,成为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。
后续发展补充
毕昇之后,元代王祯改进发明了木活字及转轮排字架,明代木活字、铜活字逐渐流行,但毕昇作为活字印刷术的原创发明者,其贡献被世界公认,比德国人约翰内斯·古腾堡的铅活字印刷术早约400年。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