腊月不结亲(定亲/结婚)的由来主要与传统习俗禁忌、气候与氛围冲突、生活节奏考量及谐音寓意等因素相关,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:
1. 腊月是“祭祀之月”,与喜庆氛围冲突
腊月(农历十二月)自古以来便是“岁终大祭”的月份,古人需在此时举行“腊祭”,祭祀祖先与百神(如门、户、灶等家神),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、阖家平安。定亲、结婚作为人生喜庆大事,讲究“红红火火、热热闹闹”,而腊月的祭祀主题与“逝者往来”的氛围,被认为与婚事的“生机、吉祥”相悖。《风俗通义》中提到“腊者,猎也,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”,明确腊月的核心是“祭祖”,因此不宜进行定亲这类喜事。
2. 腊月气候寒冷,缺乏“生机”寓意
腊月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,万物凋零、阳气衰微、阴气弥漫,呈现出“肃杀”之气。而婚姻被视为“阴阳结合、繁衍后代”的喜事,需要“温暖、兴旺”的氛围烘托。民间认为,腊月的寒冷与萧瑟会“冲淡”婚事的喜庆,甚至带来“不顺”的兆头,不符合“百年好合”的美好期待。
3. 腊月事务繁忙,无暇筹备婚事
腊月正值“忙年”阶段,家庭需要完成打扫卫生(扫尘)、置办年货、准备年夜饭、祭祖等诸多事项,时间与精力都被占用。定亲、结婚需要繁琐的筹备(如选吉日、通知亲友、准备彩礼/嫁妆),在腊月这个“时间紧、任务重”的时段进行,会打乱原有计划,影响节日氛围。民间有“过了腊月就是年”的说法,此时更倾向于专注于“过年”,而非筹备婚事。
4. “腊”字的谐音忌讳
“腊月”的“腊”与“拖拖拉拉”的“拉”谐音,民间认为这种谐音带有“拖延、不顺利”的负面寓意。定亲作为婚姻的起点,需要“顺顺利利”的兆头,因此人们避讳在腊月定亲,担心“拖拖拉拉”的谐音会影响未来的婚姻生活(如婚礼拖延、夫妻感情不和等)。
5. 传统命理与风水观念的影响
部分传统命理认为,腊月处于“岁末”,阳气渐弱,阴气渐强,此时定亲可能“克败”婆家财运,或导致新婚夫妇未来运势不顺。《礼记·月令》中提到“季冬十二月,天子命典礼官吏举行大蜡祭礼”,强调腊月是“新旧交替”的节点,需以“祭祀”收尾,而非“开启新事”(如定亲),因此不宜进行定亲。
这些原因共同构成了“腊月不结亲”的传统习俗,虽然后世随着时代变迁,部分观念逐渐淡化,但仍保留了民间对“吉利、顺遂”的追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