闰月饭的由来 何以闰月饭而生

admin

“闰月饭”又称“吃后头饭”“吃六亲饭”,是流行于以福建建瓯为中心的闽北及周边地区的重要传统习俗。每逢农历闰月(约每三年出现一次),娘家(或兄弟)需置办丰盛酒菜,邀请已出嫁的女儿、姐妹回娘家团聚,共享亲情时光。

二、闰月饭的由来传说

1. 古闽说:解决“多出一个月”的生存困境

闰月饭的由来 何以闰月饭而生

古闽族或闽越族时期,社会盛行“男尊女卑”,出嫁女性被视为夫家的附属。传统习俗中,夫家每年仅承担女子12个月的粮食供给。若遇闰月(多出一个月),夫家常以“无此月口粮”为由,将女子赶回娘家或减少其饮食供给,导致女子在夫家失去地位、备受歧视。为化解这一矛盾,老祖宗发明了“吃闰月饭”的习俗——闰月时由娘家负责提供饮食,既保障了出嫁女的基本生活权益,也让夫家无法以此为由轻视或欺压她们。

2. 公主说:皇室推动的情感联结

南宋时期,理宗寿安公主下嫁建瓯东峰小桂林的驸马谢璧。公主贤淑孝顺,但因远离父母,常思念亲人。为能与父母、兄弟定期团聚,公主每逢闰月便主动回娘家。后来,公主奏请皇帝恩准,将这一行为固化为当地习俗,允许出嫁女在闰月回娘家与亲人相聚。这一传说体现了皇室对亲情的重视,也为“吃闰月饭”增添了文化合法性。

三、闰月饭的核心功能演变

1. 传统社会的“靠山”象征

过去,“吃闰月饭”是出嫁女在夫家的“保护伞”。娘家通过接女儿回家吃饭,向夫家及邻里传递明确信号:“我家闺女有父兄撑腰,不可欺负”。女儿回娘家可与亲人倾诉夫家的委屈(如“走饭桌,臭馊饭;走后阁,臭馊茶”的民谣所反映的遭遇),父母也会借此机会与亲家交涉,维护女儿权益。这一习俗成为弱势女性群体的重要保障。

2. 当代的亲情纽带

随着时代变迁,“吃闰月饭”的功能逐渐从“生存保障”转向“情感交流”。如今,这一习俗不再是“撑腰”的手段,而是亲朋好友欢聚的契机。人们不再强调“娘家背景”,而是通过一起吃饭、聊天,增进亲情。部分地区甚至将“吃闰月饭”扩展为集体活动(如政和的集体举办“后头饭”),成为凝聚社区和谐的平台。
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