闰中伏并非仅在闰年出现,其本质与“庚日”的排列有关,而与农历是否置闰(即是否有“闰月”)无直接关联。
一、闰中伏的定义与产生原因
“闰中伏”是三伏天中“中伏”延长至20天的俗称(正常中伏为10天)。根据传统历法,三伏天的划分以干支纪日为基础:
初伏:夏至后第3个庚日(持续10天);
中伏:夏至后第4个庚日(持续时间取决于后续庚日数量);
末伏:立秋后第1个庚日(持续10天)。
中伏是否延长,关键看“夏至到立秋”之间的庚日数量:若此区间有5个庚日,则中伏需延长至20天(即“闰中伏”);若有4个庚日,则中伏为10天。例如,某年份夏至后第4个庚日为7月20日,第5个庚日为8月9日,而立秋为8月8日(在8月9日之前),则中伏从7月20日持续至8月19日(共20天),形成“闰中伏”。
二、“闰年”与“闰中伏”的区别
“闰年”是农历为协调回归年(365.2422天)与朔望月(29.5306天)差异而设置的“闰月”(每19年7闰),目的是让农历月份与季节对应(如避免春节出现在夏天)。而“闰中伏”是干支纪日法导致的中伏延长现象,二者无因果关系:
闰年可能有“正中伏”(10天):若夏至到立秋之间仅有4个庚日,即使当年是闰年(如2020年闰四月),中伏仍为10天;
非闰年可能有“闰中伏”(20天):若夏至到立秋之间有5个庚日,即使当年是平年(如2023年),中伏也会延长至20天。
三、实例验证
2023年(平年):夏至为6月21日,第4个庚日为7月21日(中伏开始),第5个庚日为8月1日,立秋为8月8日(在8月1日之后),故中伏从7月21日持续至8月9日(共20天),出现“闰中伏”;
2020年(闰年,闰四月):夏至为6月21日,第4个庚日为7月16日(中伏开始),第5个庚日为7月26日,立秋为8月7日(在7月26日之后),但中伏仅持续至8月5日(共20天),看似符合“闰中伏”,但实际是因当年夏至到立秋之间有5个庚日(7月16日、26日、8月5日等),而非闰年所致;
2019年(平年):夏至为6月21日,第4个庚日为7月11日(中伏开始),第5个庚日为7月21日,立秋为8月8日(在7月21日之后),但中伏仅持续至7月30日(共10天),因夏至到立秋之间仅有4个庚日(7月11日、21日等),未出现“闰中伏”。
综上,闰中伏的产生与“庚日”的排列有关,而非“闰年”。无论是闰年还是平年,只要夏至到立秋之间有5个庚日,就会出现“闰中伏”;反之则为“正中伏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