杭州的清明节,融合了祭扫追思、踏青春游与传统美食三大核心,既有千年传承的古老仪式,也有与时俱进的创新形式,成为杭州人春日里不可或缺的文化记忆。
一、扫墓祭祖:慎终追远的传统仪式
扫墓是杭州清明节的核心习俗,俗称“上坟”。老杭州人对扫墓的细节颇为讲究:亲人新逝的头三年,必须选在正清明当天上坟,称为“上新坟”,以表对先人的重视;三年后则称为“上老坟”,时间可放宽至清明前三天至后四天。上坟时,需带齐亲手烹制的菜肴(如卤鸭、红烧鸡爪、煎鲫鱼等)、清明团子(必备)、水果、酒等祭品,先清理坟茔杂草,再点蜡烛、焚香(一人三支)、烧纸钱,最后在坟前饮食,寓意为先人“共饮共食”。新山不过社的说法也流传甚广——若先人在当年去世,需在“春社”(立春后第五个戊日,古代祈求丰收的节日)前扫墓,避免与土地神祭祀冲突。
二、踏青游春:春日盛景中的生活雅趣
清明前后,杭州春和景明,踏青成为传统活动。南宋时,西湖已成为踏青胜地,《武林旧事》记载“城中士女艳妆浓饰,接踵联肩,翩翩游赏,画船箫鼓,终日不绝”;明代时,百姓全家出动,西湖边茶酒雅集、荡秋千、玩蹴鞠、斗百草,热闹非凡。如今,杭州的踏青地点更加丰富:西溪湿地的花朝节(100余万盆花卉)、吴山的杜鹃与牡丹(苏轼曾赏牡丹并留下诗句)、浴鹄湾与乌龟潭的海棠与晚樱(柔枝长蒂,娇柔相融)、云栖竹径的“竹宝宝”(雨后破土而出,生机盎然)、六和塔的牡丹展(3800余株地栽、450余盆盆栽,含黑牡丹首秀),均为市民提供了亲近自然的好去处。
三、传统美食:舌尖上的清明记忆
杭州的清明美食以“青”为特色,其中清明团子(又称“清明果”)最为经典。用艾草或鼠曲草揉入糯米粉,加入豆沙、麻芯、蛋黄等甜馅,或春笋、雪菜等咸馅,蒸制而成,既是扫墓的必备祭品,也是春季时令点心。老杭州有“不吃清明团子,不算过清明”的说法,甚至有“春天没吃过‘江南春糕团店’的青团子,就像没过春天”的感慨。清明狗(青粉制成狗形,晾干后立夏煮给孩子吃,寓意“健而贱,一年健到头”)、咸鸭蛋(祭祀必备,认为能带来好运)也是清明期间的传统食物。
四、文明新风:传统与现代的融合
随着时代发展,杭州的清明习俗逐渐融入环保与文化元素。文明祭扫成为主流:各大陵园推出“鲜花换香烛纸钱”“香烛纸钱寄存处”“无烟陵园”等举措,献花、植树、网上祭扫(如虚拟纪念馆)等方式备受推崇。名人墓祭扫也成为特色——岳飞墓、苏小小墓、秋瑾墓等名人墓前,常有市民与学生献花、默哀,传承历史文化。清明市集(如河坊街的传统美食与手工艺品市集)、文化活动(如西泠印社的清明诗会)也为节日增添了文化氛围。
杭州的清明节,既有对传统的坚守,也有对创新的包容,每一项习俗都承载着杭州人对先人的怀念、对自然的敬畏,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