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尹珍(79162)
东汉牂牁郡毋敛(今贵州正安境内)人,贵州最早见诸文字的儒学者、教育家。他“北学中原”(到洛阳拜许慎为师),返乡后创办“务本堂”讲学,传授儒家经典与中原文化,开启了西南汉文化传播的先河。其事迹被后世广为传颂,川滇黔三省均有其办学遗迹,贵州省道真县即以其命名。
2. 王阳明(14721529)
明代杰出的思想家、军事家、教育家,“心学”集大成者。正德三年(1508年)因“龙场悟道”(在贵阳修文县龙场驿悟出“心即理”“知行合一”)奠定学术根基,后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,提出“知行合一”“致良知”等核心学说,影响后世几百年。其“悟道于龙场,传道于贵阳”的经历,成为贵州文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。
3. 郑珍(18061864)
清代西南巨儒(与莫友芝并称“郑莫”),晚清著名经学家、文学家、史志专家。他潜心研究经史、训诂、诗歌,著有《仪礼私笺》《轮舆私笺》《巢经巢诗抄》等重要著作,主纂《遵义府志》(被梁启超誉为“天下府志之一”),辑录《播雅》(收录明代以前黔北诗人作品),为贵州文化传承留下珍贵遗产。
4. 莫友芝(18111871)
清代西南巨儒,晚清金石学家、目录版本学家、书法家。他毕生穷究经史,精于版本目录(著有《宋元版本经眼录》)、金石考证(著有《郘亭诗抄》),与郑珍合纂《遵义府志》,编纂《黔诗纪略》(收录贵州历代诗歌),其书法融合碑帖,自成一体,是贵州近代学术与艺术的重要代表。
5. 黎庶昌(18371898)
晚清外交家、散文家,贵州“睁眼看世界”的先驱之一。历任驻英、德、法等使馆参事,两次出任驻日本公使,期间访求国内失传古籍,刻成《古逸丛书》(共二十六部、两百卷),对中国古籍文化的保存具有重大意义。其散文为桐城派晚期代表(著有《拙尊园丛稿》《西洋杂志》),记录了海外见闻与近代思想。
6. 周逸群(18961931)
中国优秀党员,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、军事家,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红军的主要创建者之一。他与贺龙一起发动南昌起义,参与领导湘鄂西起义,创建红二军团,1931年在湖南岳阳贾家凉亭遭军伏击牺牲,时年35岁。其革命精神与贡献,成为贵州红色文化的重要符号。
7. 王伯群(18851944)
近代民主革命先驱、教育家,大夏大学(今华东师范大学)的创办者与首任董事长。他早年参与护国运动、护法运动,后投身教育,1924年在上海创办大夏大学,提出“三苦主义”(职员苦干、教授苦教、学生苦读)与“自强不息”的校训,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(如姚雪垠、郭大力等)。抗战期间,他带领大夏大学西迁贵阳,延续了西南地区的教育火种。
8. 田秋(14941556)
明代贵州教育先贤,思南府水德司(今思南县)人。他关心家乡教育,嘉靖九年(1530年)上《开设贤科以宏文教疏》,奏请在贵州设考场、开乡试,获朝廷批准(1537年贵州首次开科),解决了贵州学子“赴滇应试”的困难;还上《请建务川、安顺、印江学疏》,推动三地官学建立,为贵州文化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这些名人涵盖思想、教育、军事、外交、艺术等多个领域,他们的贡献不仅推动了贵州文化的繁荣,也为中国历史进程增添了重要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