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冬是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是过冬

admin

“过冬”并非固定于某一天的时间点,而是冬季这个季节的统称,其时间范围因文化习惯、地域气候存在差异,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常见理解:

1. 传统节气视角:以“立冬”“立春”为界

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“过冬”的时间框架与二十四节气深度绑定。冬季始于“立冬”(每年公历11月7日或8日),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25度,北半球日照时间缩短、气温逐步下降,万物进入“休养、收藏”状态;终于“立春”(每年公历2月3日至5日),标志着冬季结束、春季开始。这一划分涵盖了农历十、十一、十二三个月,民间习惯称为“冬仨月”。

过冬是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是过冬

2. 气候学视角:以“气温稳定低于10℃”为准

从现代气象学角度看,“过冬”的实际感受由气温决定。连续5天平均气温低于10℃被视为进入冬季的标志,这一标准更贴合人们对“寒冷天气”的直观体验。例如,南方地区(如江南、华南)因纬度较低,冬季通常从12月开始,持续至次年2月;北方地区(如东北、华北)则因冷空气频繁,冬季更长,可从11月延续至次年3月。

3. 民俗中的“过冬”:聚焦关键节点

部分地区将“过冬”与特定民俗节日关联,其中更具代表性的是冬至(每年公历12月21日至23日)。在江苏东台等地区,“过冬”特指“冬至”当天,称为“大冬”,民间有“大冬大似年”的说法——这天家家户户置办丰盛酒菜、吃团圆饭,而前一天(小冬)则用于祭祀祖先。冬至被视为“数九寒天”的开始(每九天为一个“九”,“三九”“四九”为全年最冷时段),因此“过冬”也常与“熬过最冷时期”的寓意相关。

综上,“过冬”的时间既可以是传统节气框架下的“立冬至立春”,也可以是气候学上的“气温低于10℃时段”,还能是民俗中聚焦冬至的“关键节点”,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。
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