飘色解密让你瞠目结舌

admin

飘色,这一中国岭南地区极具传奇色彩的民间艺术,以“脱离地面、凌空飘逸”的视觉奇观著称,被誉为“华夏一奇”。它不仅是民间智慧的结晶,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记忆,每一次巡游都是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“视觉盛宴”。

一、起源:从“抬歌”到“飘色”的千年演变

飘色的历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。相传孔子周游列国至安阳曲沟,见村民击鼓相送,便将当地“干戈沟”更名为“曲沟”,并让村民抬着唱着歌的孩子前行,以“回望孔子”。后来,这种“抬着歌舞”的形式逐渐演变为“抬歌”,再经艺人改良——将高桌装饰成亭台楼阁,人物造型融入戏剧元素,最终形成“飘色”(“飘”指脱离地面,“色”指精心伪装的造型)。明末清初,飘色传入广东,逐渐发展为集戏剧、魔术、杂技、音乐、舞蹈于一体的成熟艺术形式,至今仍是粤西、珠三角等地区的“节日标配”。

飘色解密让你瞠目结舌

二、核心秘密:“色梗”与“色仔”的“隐形魔法”

飘色的魅力在于“看似不可能”的凌空效果,其核心在于“色梗”(支撑演员的钢枝)与“色仔/色女”(表演者)的完美配合。

色梗:力学与伪装的极致融合:色梗通常由高强度钢枝制成,根据人物造型设计成弯曲、分叉的形状,巧妙隐藏在服装、道具或背景中。例如,沙湾飘色的“屏”(坐着的演员)与“飘”(凌空的演员)之间,色梗被包裹在服饰里,从外观完全看不出支撑结构;吴川飘色的色梗更采用“暗铁”技术,将钢枝隐藏在花枝、云朵等道具内,达到“以假乱真”的效果。力学设计上,色梗需精准计算重心,确保“飘”起的人物不会倾倒,即使演员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,也能保持稳定。

色仔/色女:万里挑一的“凌空精灵”:并非所有孩子都能成为“色仔”或“色女”。传统上,需选择39岁、容貌俊俏、精灵乖巧且有表演天赋的孩子,体重需控制在1530公斤(越轻越易支撑)。孩子需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——凌空数小时不能乱动,甚至要面对风吹、日晒。例如,始兴飘色的“色仔”多来自当地村民家庭,从小接受训练,才能在巡游中保持微笑、完成动作;吴川飘色的“色仔”甚至能在8米高的色梗上完成“金鸡独立”等动作,令人叹为观止。

三、巡游现场:人神共娱的“狂欢仪式”

飘色巡游并非单纯的表演,而是“娱神”与“娱人”的结合,承载着民众对美好生活的祈愿。

主题: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:飘色的内容多取材于《西游记》《白蛇传》《三国演义》等民间故事,或“观音坐莲”“仙女散花”等神话片段。例如,始兴飘色的“孙悟空三打白骨精”“武松打虎”等造型,深受民众喜爱;沙湾飘色的“精忠报国”“黛玉葬花”则传递着传统价值观。

仪式感:巡游中的“神圣空间”:巡游时,飘色队伍通常由帅旗、凉伞、锣鼓队开路,色柜(放置色梗与演员的小舞台)被缓缓推动。沿途村民会摆设香案、燃放鞭炮,迎接“神灵”到来。例如,沙湾北帝诞期间的飘色巡游,村民认为能让北帝“看到”表演,从而获得庇佑;吴川飘色的“万人空巷”场景,更体现了民众对这一艺术的狂热。

四、传承与创新:从“原始祈福”到“现代艺术”

飘色的传承离不开老艺人的坚守与年轻人的创新。例如,始兴飘色的易传伦等老艺人,坚持传承200多年的技艺,即使在“文革”期间也未中断;吴川飘色的刘天一则打破传统,创作出“十八人大型飘色”,将层数从“一层”增加到“多层”,造型从“单一”变为“综合”,并获得“中国民间艺术山花奖”。如今,飘色正逐渐融入现代元素——始兴飘色计划引入数字灯光技术,提升视觉效果;吴川飘色则与旅游结合,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。

飘色的魅力,在于它将“不可能”变为“可能”,将“传统”与“现代”完美融合。每一次凌空而起的“色仔”“色女”,都是民间智慧的绽放,也是文化传承的见证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