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秋处暑是什么意思啊

admin

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,也是秋季的起始(每年公历8月7、8或9日,太阳到达黄经135°时交节)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记载:“秋,揪也,物于此而揪敛也”,意为万物开始从繁茂生长趋向成熟、收敛。“立”有开始之意,标志着夏秋之交的重要转折,自然节律从“夏长”转向“秋收”。

立秋的气候特点以“暑热未消但渐转凉”为核心:虽仍可能受“秋老虎”(短期高温反弹)影响,但整体气温呈下降趋势,昼夜温差逐渐加大(如“早立秋冷飕飕,晚立秋热死牛”的谚语,提示早晚温差变化)。全国大部分地区农作物进入关键生长期,如中稻开花结实、晚稻移栽、棉花结铃等,需充足水分与光照,民间有“立秋三场雨,秕稻变成米”的说法。

立秋的民俗文化丰富:周代天子亲率百官到西郊迎秋,祭祀少嗥、蓐收(掌管秋收的神灵);宋代男女戴楸叶以应时序;清代有“悬秤称人”的习俗,与立夏日体重对比,检验夏季肥瘦;民间还有“贴秋膘”(吃炖肉、饺子等补充夏季消耗)、“啃秋”(吃西瓜、四季豆等)的传统,寓意告别夏日酷热,迎接丰收。

立秋处暑是什么意思啊

处暑:炎热结束的节气

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,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(每年公历8月22、23或24日,太阳到达黄经150°时交节)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明确解释:“处,止也,暑气至此而止矣”,“处”为终止、躲藏之意,标志着炎热暑天正式结束。三伏天气已过或接近尾声,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,辐射减弱,副热带高压南退,天气逐渐转凉。

处暑的气候特点以“昼夜温差大、昼暖夜凉”为显著特征:白天可能仍有残留暑热(如“处暑天不暑,炎热在中午”),但早晚气温明显下降,空气湿度降低,呈现出“一场秋雨一场凉”的趋势(如江南地区“处暑禾田连夜变”,北方“秋高气爽”的天气)。南方部分地区可能仍有“秋老虎”(短期高温),但整体趋于凉爽。

处暑的民俗文化围绕“丰收”与“祭祖”展开:民间有“庆赞中元”的活动(俗称“七月半”),其中“放河灯”是重要习俗——将灯盏或蜡烛放在荷花灯底座上,放入江河湖海,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悼念与对亲友的祝福;沿海渔民举行“开渔节”,欢送渔民出海捕捞(此时海域水温仍高,鱼群成熟,是渔业收获旺季);饮食上,民间有“处暑吃鸭子”的传统,认为鸭肉味甘性凉,能补阴益血、清热健脾,适合秋季润燥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