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分节气的特点是什么

admin

秋分当日,太阳直射地球赤道,全球大部分地区昼夜等长(各约12小时)。此后,太阳直射点持续南移,北半球昼渐短、夜渐长,至冬至日达到黑夜最长、白天最短;南半球则相反。

气温下降与昼夜温差加大

按气候学标准,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日平均气温降至22℃以下,正式进入秋季。秋分后,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,太阳辐射减少,地面散失热量增多,气温下降速度明显加快。农谚“一场秋雨一场寒”“白露秋分夜,一夜冷一夜”生动反映了气温随降水逐步降低的特点;“八月雁门开,雁儿脚下带霜来”也提示东北等降温早的地区,秋分时可能已有霜出现。昼夜温差进一步加大,幅度常超过10℃,早晚凉意明显。

秋分节气的特点是什么

降水减少与天气转干

秋分时节,全国大部分地区雨季结束,南下冷空气与衰减的暖湿空气交汇产生降水,但次数和强度逐渐减少。空气湿度下降,气候变得干燥,“水始涸”成为典型特征——河流、湖泊水量减少,部分沼泽及水洼干涸,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降低。

自然物候变化

古人将秋分分为三候:一候雷始收声(雷因阳气盛而发声,秋分后阴气旺盛,雷声渐歇);二候蛰虫坯户(蛰居的小虫钻入穴中,用细土封堵洞口以御寒);三候水始涸(水汽蒸发加快,水域面积缩小)。这些物候现象标志着自然界从活跃转向收敛,生物开始为过冬做准备。

农事繁忙的“三秋”时节

秋分是农业生产的关键节点,核心围绕“收、种、管”展开:

秋收:玉米、水稻、大豆、棉花、花生等秋收作物陆续成熟,需及时抢收,避免早霜冻或连阴雨导致作物倒伏、霉烂、发芽;

秋种:华北地区开始播种冬小麦(农谚“白露早,寒露迟,秋分种麦正当时”),长江流域及南部地区忙于晚稻收割,同时准备油菜、蚕豆等越冬作物的播种;

田间管理:对果园进行修剪、施肥,为果树越冬和来年结果做准备;菜园种植白菜、萝卜等耐寒蔬菜,做好防冻保苗工作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